近年來,關于中小企業融資的報道屢見報端,這與"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其所獲得的金融支持不相匹配"緊密相關。眾所周知,中小企業占據我國經濟的半壁江山,是我國物質財富的主要創造者,也是吸納社會就業的主渠道,更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載體。有數據顯示,中小企業提供了50%的稅收,貢獻了65%的GDP,提供了75%的就業機會。 然而,一直以來,中小企業卻深受融資難題的困擾。政策體系不完善、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以及中小企業資本和經營規模小,抵御風險能力差,個別中小企業拖欠賬款、財務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觀念淡漠等不利因素都制約著中小企業對信貸資金的獲得。去年以來,在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下,中小企業經濟運行風險放大,融資難問題更為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扶持中小企業,幫助其破解資金運行難題,減輕資金運行壓力,以更好地化"危"為"機",成為時下人們關注的話題。 帶著這些問題,筆者近日走訪了浙江、江蘇等地的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各地都采取有效措施為支持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創造條件,并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方面呈現出三大喜人變化。 筆者發現,各地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意義和作用有了根本轉變。與以往金融機構單一競爭大客戶不一樣,目前不少金融機構已逐步認識到了開展中小企業貸款的重要社會意義和經濟價值,信貸資源正向中小企業傾斜。與此同時,不少地區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已被提上議事日程。一些大銀行還針對中小企業貸款設立了專門的事業部或者在中小企業集居地開設了中小企業中心等專營機構,把人員、機構獨立出來,單獨考核、核算和定價,朝著"專人、專業、專注"的方向發展,力求將中小企業貸款業務做專做大,發展成為未來的一個重要盈利點和服務客戶的新優勢。而隨著中小企業業務的開展,這部分業務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應正在逐步顯現。 另外,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有了很大豐富。不少銀行根據各地情況開展了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貸款模式的創新。據了解,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不同經濟區域、小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風險水平、資金成本、風險成本以及市場利率水平等因素,確定和調整小企業貸款利率水平,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已自主開發了小企業貸款利率定價系統。與此同時,各地中小企業信貸產品日趨豐富。為解決小企業"無抵押、擔保難"問題,部分合作金融機構通過建立"箱式信用共同體"、"傘式信用共同體"、"街區信用共同體"、"小企業聯保共同體"等,為小企業發放信用貸款、聯保貸款。銀行業金融機構還創新了自然人保證貸款、股權質押貸款、商鋪租金貸款、工程機械按揭貸款等小企業信貸產品。針對小企業的現金流特點,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推出小企業定貸零還貸款、小企業循環貸款、小企業分期還本付息貸款、小企業一次還本分次付息貸款等信貸產品,更加適應小企業的現金流特點,破解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當然,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中變化最大的還屬融資環境的大大改善,這也是三大變化中的一大亮點。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杰表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光靠銀行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還需要相關的配套政策。事實上,近年來,各種金融組織甚至民間金融組織的組建、規范和發展都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此外,包括風險創業基金、私人股權投資基金、小企業板市場,以及小企業的債券市場等的發展也成為豐富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重要措施。 建行鎮江分行中小企業中心副主任耿毅表示,未來降低中小企業貸款風險仍然重在融資環境的繼續優化。相對于大企業來說,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偏大,在這種情況下,要做好中小企業貸款業務首先需要適度放寬其風險容忍度,在風險撥備上也應相應加大。此外應繼續健全財政補償和呆壞賬核銷制度,對從事中小企業貸款業務的銀行信貸人員實行"盡職免責",確保業務開展無后顧之憂。政府也要發揮引導作用,幫助中小企業完善融資環境,比如完善擔保體系的建設,形成了多層次、多元化、多渠道的中小企業擔保服務體系。與此同時,還要逐步探索出符合中小企業貸款的模式,通過標準化操作過程來有效把控風險點,將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中,從而減少該類貸款出現風險的可能。 毫無疑問,盡管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一時難以徹底解決,今天的探索和成績,無疑給還處在"寒冬"之中的不少中小企業帶來了春天的氣息。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