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這樣的場景人們并不陌生:一個個煙囪轟然倒下,一條條生產線黯然退場。如果說產能過剩是經濟運行中的痼疾,淘汰落后產能、加快轉型升級,則是根除痼疾最有效的良方。但淘汰落后往往糾結“三筆賬”:企業要眼前還是要未來?政府重一時政績還是重長遠?職工是包袱還是財富?從今天起,本報推出“淘汰落后如何算賬”一組三篇報道,關注一個行業、一個地方和一家企業怎樣爬坡過坎,攻堅克難,消解調整的陣痛。敬請關注。
面對不斷下行的市場行情,同在沙河的玻璃企業卻有人歡喜有人愁。
當前,玻璃市場現貨價格不斷下調,很多主流廠商報價已跌破春節期間淡季價格。沙河錦輝玻璃有限公司生產的深加工玻璃,主要用于建筑裝修等領域,利潤率達到了50%以上。而另一家玻璃企業,每平方米的玻璃只能賺取區區5角錢。
錦輝玻璃董事長劉永杰表示,他們邁過了一道坎——轉型升級。這曾是一道痛苦的選擇題:轉型意味著舍棄原來的生產線,雖然利潤微薄,但這些設備依然能夠產生經濟價值;如果不轉型,結果只能是為了微薄的利潤與對手血拼。
忍受眼前之痛,才能換取未來之興。劉永杰最終還是痛下決心進行了轉型升級,并取得了良好效益。目前沙河大大小小的玻璃企業也正走在通往轉型升級的道路上,因為他們明白,不轉型不升級就不會擁有光明的未來。
今天不淘汰落后產能,明天必然被市場淘汰
“舍不得啊!”雖然近在咫尺的錦輝玻璃通過轉型,利潤率高出自己很多,沙河一個不愿透露姓名的玻璃企業負責人還是不敢輕言轉型。現在利潤率不到0.3%,但聚沙成塔的效果依然能讓企業獲得回報。
3月27日,這家企業剛剛簽下一單“大買賣”,給國內一家著名建筑商供10萬重量箱的普通原片玻璃。這家企業負責人說,即使利潤率不高,生產原片玻璃每年也能帶來幾十萬元的利潤。即使僅僅賺取一點微薄的血汗錢,也不敢輕言轉型,因為這條路上并非全是成功的案例,前途充滿著未知和變數。
泛著金光的紅利讓人難以割舍,也釀出了不思進取的惡果。沙河經濟開發區副主任張生運介紹,產業集群深陷結構不合理的泥淖:原片玻璃產量仍占總產量七成之多,產能過剩、低水平競爭大量存在,企業競爭力不強。
然而企業不轉型,就避免不了被市場淘汰的命運。沙河市發改局副局長李梅海用產品周期理論加以闡釋——產品分為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當前多個種類的玻璃呈現出成熟期的典型特征——市場飽和、競爭加劇、利潤攤薄。隨著技術進步,會有更多產品進入“引入期”并成長起來,而目前很多品種到達“衰退期”,利潤率可能降至更低直至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