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政策對企業的淘汰則更為殘酷。去年以來一輪輪大范圍的霧霾天氣,又在玻璃企業的傷口上一次次撒鹽。專家表示,如若放任高排放的情況發展下去,高懸在企業頭上的環保利劍隨時可能戳下來。
今天不淘汰落后產能轉型升級,明天就可能被市場淘汰或被政策卡死。轉型之痛痛徹心扉,沙河市委書記曲斌算了一筆賬:“十一五”以來淘汰了258條玻璃生產線,8559萬重量箱,很多企業關停,全市年產值大致減少了57億元。要算得失賬但更要算長遠賬,轉型是可持續發展的“華山一條路”,不轉就會死掉。兩弊相權取其輕,只有忍住眼前淘汰產能的陣痛積極轉型,才能換取整個集群的興旺。
壯士斷腕、騰籠換鳥,企業雖有陣痛但更有奔頭
看別人在市場藍海中遨游,大光明集團董事長劉聚軍也眼饞。他們主要生產原片玻璃,最為擔心的是,轉型后新的產品依然賺不了錢。與劉聚軍一樣,很多企業家不免產生這樣的擔憂:落后生產線淘汰了,沒有高端產品成功補充進來怎么辦?“騰籠換鳥”會不會變成“鳥飛籠空”?
企業家普遍憂慮的背后,折射出結構調整過程中繞不開的兩大課題:一個是選擇什么樣的“鳥”?另一個是如何捉“鳥”入籠?
市場為王的時代,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才是金鳳凰。目前,一噸普通的平板玻璃價格為6000元左右,一噸優質的高硼硅玻璃價格則翻了5番。這種玻璃性能優良,可應用在一些高端建筑上,市場潛力極大。馳潤特種玻璃有限公司早就瞄準了這塊市場,他們與沙河玻璃技術研究院合作,正在進行產業化轉化。
壯士斷腕、騰籠換鳥,有陣痛,但更有奔頭。在轉型過程中,沙河玻璃企業有的像馳潤特種玻璃一樣打出高端牌,有的像劉永杰一樣延伸產業鏈條,劉聚軍則追求差異化,準備生產保溫效果好的Low-E玻璃以跳出同質化競爭漩渦。而所有運作均指向一個原則:市場需求。
市場并不在乎你費了多大勁、投了多少錢,假若與它南轅北轍,即使再高端、再具個性的產品也會被打入冷宮。“背離市場需求的轉型必然不會成功?!鄙澈硬AЪ夹g研究院副院長申志偉說,當然也有這種情況,即使順應了市場潮流,沒能力研制,也是枉然。高硼硅玻璃的研制就離不開技術創新。他認為,較高的科研水平是“捕捉”金鳳凰的重要技能。
彌補制約發展的技術瓶頸,沙河創造性地進行了嘗試:2010年他們與武漢理工大學合作成立玻璃技術研究院,為產業集群搭建公共技術平臺。
科技創新的種子一旦萌芽,很快便在企業林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該平臺建立后,迅速形成包括3名院士在內的專業技術團隊,占據了我國玻璃行業技術制高點。申志偉表示,研究院已成功研制了高硼硅玻璃,先后促成了低輻射在線鍍膜玻璃等優質玻璃生產線建成投產,引導企業從生產建筑玻璃向生產功能玻璃、新能源玻璃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