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近日,由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國家建筑材料測試中心主辦的2014 綠色建筑選材技術高峰論壇(北京)暨綠色建筑選用產品證明商標發布會于北京舉行。論壇結束后,記者在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英文簡稱CTC)采訪了CTC副總工兼國家建筑材料測試中心副主任蔣荃。
積跬步 結碩果
科研技術實力與業務能力水平,是評價一個檢驗認證機構能否向社會提供更加優質服務,能否向國際高端檢驗認證市場看齊的重要基礎。而這兩點,CTC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作為國內建筑材料及建設工程領域內規模最大的綜合性、第三方檢驗認證服務機構之一,60多年的砥礪與積累促使CTC完成了從檢驗認證民族品牌“探路者”到“引領者”的蛻變,而今,在綠色建材產業大勢所趨之下,綠色建材的評價標準、綠色建筑的選材技術規范等問題成為了行業內關注的焦點;綠色風潮中,CTC再一次走在了行業發展的前沿。
“綠色建材的評價技術是制約綠色建材發展的瓶頸之一。建材行業涉及范圍廣、企業眾多,但大多缺乏基礎的數據研究。CTC自‘十五’以來,一直從事綠色建筑選材與綠色建材評價領域的基礎研究工作,諸如國家十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生態建材制品檢測技術和評價體系的研究’、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綠色建材產品標準、評價技術和認證體系研究’、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典型地區建筑工程用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評價技術研究與應用’等。此外,CTC還受工信部委托,承擔了‘綠色建材認證制度和綠色建材產品目錄’研究;受住建部委托,與相關單位合作開展了‘綠色建材評價體系’研究。基于多年的科研基礎,CTC建立了我國建筑材料領域集產品使用性能、環保性能、特殊功能性和生命周期環境負荷于一體的較為完善的綠色建材基礎數據庫系統,并編制完成CTC《綠色建筑選用產品技術指南》,基于此,CTC對國內外綠色建材供應商開展了評估與識別,形成了《綠色建筑選用產品導向目錄》,這對推動綠色建材在綠色建筑中的應用是非常有利的。”提到綠色建筑選材與綠色建材評價領域的工作,蔣荃充滿信心。
“目前我們推出的綠色建筑選用產品證明商標就是通過第三方機構來證明建材產品符合綠色建筑功能需求的特定品質,其申請、使用和管理工作等都嚴格按照《綠色建筑選用產品證明商標管理辦法》來進行,對于規范綠色建材市場發展、促進綠色建材應用于綠色建材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最近,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的《綠色建材評價標識管理辦法》完成了綠色建材產品發展的頂層設計,在落實到檢驗認證的細節方面還有待其他更多具體的工作。”
打開《綠色建筑選用產品技術指南》,記者對于蔣荃所說的“具體工作”有了大致的了解。而基于如此深厚的積累,CTC又將如何進一步為頂層設計的具體落實獻力呢?
“我國出臺的綠色建筑標準要求建筑材料要符合‘四節一環保’的建筑要求。下一步,我們將把材料劃分為節能材料、節水材料、節材材料等具體門類,將綠色建材的概念細化。”
樹理念 攻難題
“鋼結構或者水泥結構哪個更加節能環保?”
“鋼結構吧。”
“為什么呢?”
蔣荃的問題把記者問住了。
“綠色建筑目前測評的都是運行能耗,包括目前建筑節能65%的標準,以及北京節能75%的標準,都是講求運行能耗的節能,通過節能技術達到節能目的。但是建材生產過程中的能耗歸結到哪里?”
“建筑材料和設備的含能是建筑生命周期能耗的重要組成部分。”蔣荃說到。“我們在產品生產過程采用了全生產周期的方法,不僅關注生產過程中的排放和使用中可循環利用的程度,同時也滿足老百姓需求,考慮材料在使用中的‘環保’。”
“綜合考慮下的綠色才能稱之為綠色建材,并不能‘斷章取義’,這是我們的核心思想。國外綠色建筑標準對建材的環境負荷按照生命周期來規定要求。德國的 DGNB評價體系就是‘完全量化考察運營和建筑材料生產過程能耗及碳排放造成的環境影響’;英國的BREEAM體系則是建立材料數據庫,對 1500多種材料及部品環境影響量化分析,并且選用不同等級的材料,其得分也不同。”
基于此,蔣荃介紹,采用LCA(生命周期評價)方法評估綠色建材的環境負荷是國際通行的做法。這樣一來,在產品性價比之外又增加了一個環境負荷指標。建筑師與咨詢公司在選擇材料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建材含能的量化指標,算出在建筑初級階段選材的節能量。另外,通過這一指標,又增加了建材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節能減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以綠色建筑帶動整個產業鏈尤其是建材的節能。“其實,全生命周期的核心就是量化,全生命周期的節能減排,不是一個簡單的定義,而是需要細化的大工程,而實現細化的關鍵是技術。”蔣荃解釋到。
“如剛才所提的,鋼結構或者水泥結構哪個節能環保?要想知道這個答案,還有很多圍繞全生命周期的實踐活動和理論工作要開展,我們需要量化的確切數據,定量以后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優化。”
搭橋梁 建通途
“綠色建筑選材技術和綠色建筑選用產品證明商標,這次大會一方面偏向于建材應用到建筑領域的選材技術層面,另一方面側重于選用綠色建材的認證層面,那么從綠色建材的評價到綠色建筑的選材整個周期,CTC都要關注和橋接嗎?”記者問到。
“是的。綠色建材關注生產環節,綠色建筑關注使用過程,合并起來達成對于整個生命周期的衡量。本次論壇為建材商與開發商、設計院、施工方、綠色金融等搭建平臺,力爭取得共贏效應,同時通過解析行業政策,為關注綠色建材發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了一個互動交流的舞臺,為推動綠色建材產業發展打下了基礎。對于符合《綠色建筑選用產品技術指南》的企業產品,可申請‘綠色建筑選用產品’證明商標。與此同時,CTC對每年獲得“綠色建筑選用產品”證明商標的企業產品將匯編為《綠色建筑選用產品導向目錄》,供綠色建筑開發商、設計師和施工單位選材參考。”
蔣荃進一步解釋,建材企業發展需要關注與設計師的接口,上游帶動起綠色建筑的發展,下游才有積極性。現在有很多新材料都打著“綠色”的旗幟,但是標準的缺失導致設計者無從選擇。一個可供選擇的標準,才是設計師和消費者所需要的。“導向目錄”搭建了綠色建材與綠色建筑的橋梁;證明商標則成為了建筑產品的“綠色身份證”。CTC目前所做的目錄就是要告訴大家什么是可循環的,什么是綠色的,讓設計師有路可循,讓消費者有據可依。的確,“得標準者得天下”。然而標準并不易得。CTC如何應對呢?
“首先,持續積累基礎數據是必然的,不過這僅僅是一個開始。現在國家有了利好的政策,具體實施還要慢慢走,一樣一樣來。整個建材建筑行業圍繞綠色建筑節能減排規劃和實施,從對建筑節能更有效的、對環保影響比較大的方面來入手。通過標準的制定帶動行業上下的積極性,我們CTC要做的就是綠色建筑從材料生產到使用中搭建一座橋梁。搭好橋,綠色建材才能聯動綠色建筑,才能實現綠色建筑的真正落地。”
一橋飛渡南北,天塹變通途。有了貫通產業上下游、連接綠色建材到綠色建筑的橋梁,有了甘愿弓身為橋、為行業殫精竭慮的綠色建材深耕者,建材行業轉型路上晨光可見,旭日正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