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當前世界上對于綠色建筑的認證標準主要有美國的LEED體系,英國的BREEAM體系,加拿大的“綠色建筑挑戰”GBTOOL,日本的建筑物綜合環境性能評價體系CASBEE體系等,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套自己的認證標準。中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從2006年頒布以來,到2013年底,全國共評出綠色建筑標識項目1446個,然而這1446個綠色建筑盡管每一棟都符合綠色建筑標準但是很難說他們對整個城市變得更加生態和綠色產生了多少作用,從這一點上看,他們都是各自獨立的,只是因為符合了國家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我們認為他是綠色的、環保的、節能的。
“綠色建筑并不僅僅是依靠新技術和新材料就可以達到的。”近日,POPULOUS首席代表,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常雅飛在接受鳳凰房產專訪時認為,一棟建筑建成后可以實現高效利用,并且可以和整個社區完美的融合,為周邊環境帶來正面的影響遠比大量堆砌新技術要更加綠色和節能。
“拘小節”局限綠色建筑發展 宏觀規劃即需綠色概念灌輸
常雅飛所在的Populous建筑事務所是國際著名的建筑設計和總體規劃顧問公司,專長于文化、體育與娛樂建筑的設計,設計了包括倫敦2012奧運體育場、索契 2014 冬奧會體育場、南京奧體中心等一些大型體育場館和演藝中心。他認為,體育場館實際上是所有建筑類型當中最不綠色的,因為它太費了。“我們考慮過很多問題,怎么才能讓體育場館變得綠色。”最后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并不是靠新技術,新材料來解決。而是靠一個宏觀的政策層面來解決”。
他認為,實際上在建筑環節上來說,應該更多從它未來使用率來考慮。他舉了倫敦奧運體育場——倫敦碗的例子,“當時設計是8萬多人的座椅數量,但是這8萬多人的座椅數量全都采用臨時設施來做。倫敦奧運會之后降到25000人,所有的材料全都能回收。因為只要你不管這東西花多少錢,只要你未來有很多人用它,用得還很好,這就是特別值一件事。你要是花再少的錢,沒有人用它,那也是很浪費的一件事。”
他表示,當時幫倫敦市政府做整個倫敦奧運會總體規劃的時候,就考慮到這整片場地未來能給這片社區留下來遺產是什么,能不能夠振興這塊社區,而不變成整個城市的負擔,變成國家的負擔。在這方面省下來的錢,遠遠比采用任何新技術,新措施所節省的能源和資源要多得多。
“再比如修地鐵是不是好事呢?是好事,減緩大家的交通,減少碳排放。但是修地鐵造成了另外一個壞事是什么呢,地鐵沿線就拼命的開發房地產,就造成了通州住的人得到石景山上班,他每天就光路上的碳排放就遠遠超過建筑物排放。”常雅飛表示,因此建議政府考慮更大是一個宏觀層面,從立項階段,應當就把綠色建筑的概念和思路溶進去,而并不是到了具體建筑設計階段才思考這個問題。所以,“在做城市的總體規劃時就應當有綠色建筑的概念介入,才能夠指導未來的發展。”
高房價下“省錢”難激發需求 鼓勵補貼更易撬動市場
“房地產開發是一種能耗極高,極不綠色的一種生產模式。”常雅飛對鳳凰房產表示,現在通過貼一個綠色的標簽讓人們認為我們采用綠色措施,這種做法相當于在已經千瘡百孔的一個樓上或者一個房子上,再去拼命的打補丁,這種補丁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購房者會不會因為建筑物可以節電或者是節水而選擇購買它呢?“這事看怎么說了,”常雅飛認為,“如果放在寧夏或者是甘肅等西部地區,剩下來的電費占到收入比例是比較大的一部分。可能當地房子也就三、四千塊錢一平米,而一度電可能5毛錢,一個月就可能節省近一百塊錢,在當地覺得可能還挺多的。但是在北京一平米6萬塊錢,省下的那點電費基本上連九牛一毛都不如,所以這事就變成一個悖論了。”
“國外的一些具體的措施,的確對于購房需求會有很大的影響。”常雅飛表示,比如房子上面裝有太陽能電板或者光電板,實際上到最后甚至它的發電量家庭用不了,還可以賣回到電網當中。政府在收購賣回到電網當中的電會給一個較高的價格,所以大家都會去安裝這太陽能電板。“當然咱們不去深究具體生產硅單晶電板所消耗能源,但至少政府從某種層面上是會鼓勵你的。”比如在澳大利亞能源價格是很高的,一棟居住4、5個人的房子一個月的電費就得1000塊錢,所以這樣具體的措施直接跟居民的生活相關,的確能夠影響到每個人的居所,但是“在北京我不敢說多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