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木門窗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是古代的實木門窗,有窗欞格,表面糊紙糊布的隔扇類門窗最多,也有穿帶門、鑲板門等,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在現在生活中還
有應用。
2.第二階段是近代、現代使用的,保持原有中式木門窗結構和文化風格,在門窗上直接鑲玻璃實木門窗,如在支摘窗、隔扇類門窗上鑲玻璃的木門窗。
3.第三個階段也是近代現代實用的實木門窗,這類門窗一般無傳統的中式窗欞格,不刻意突出傳統中國門窗文化,平口平開為主,窗全部鑲璃,多為夾板門、鑲板門,部分產品已是“塞口”安裝的工業化生產的產品,但還是允許在施工現場進行修配的“白茬”產品
4.第四個階段是2000年以后逐步成為木門窗主流的現代木門窗,如我國有公司上世紀90年代末從歐洲引進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有計算機控制的木材機械加工成套設備,形成巨大的木門生產能力。這點門窗有一下幾個特點,首先他出廠時就是一個完整的門窗產品,有飾面漆等,在安裝過程中不需要也不允許再加工。它有完善的氣密、保溫、防水等結構,如室內木門是T型結構,木窗可安裝平開下旋五金件,有玻璃膠條等,與其他材質的現代門窗相比,在結構上十分相似。第三,木材經過了更好的工業化處理實,木門窗所用的木材多為集成材指接材,木質復合材料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中國的傳統門窗四木門窗,我國有5000余年的文明史,很早就已經建立起門窗的概念。在出土文物中,3000多年前的冥器,已有完整的門窗形象,中式建筑大多是木架構建筑門窗也是木門窗。現存的最早的木門窗實物是在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建筑,至今已有1000多年,窗飾直欞木窗,門是木質穿帶板門。現存的中式木門窗,大多是宮殿建筑、廟宇建筑用木門窗,有明顯的等級劃色彩。在現存的民居建筑中,木門窗,雖有更豐富的文化內容,但由于保護條件差,保存下來的精品木門窗數量較少,年代也較短。中國古代普通民宅用的門,不僅是木門,而且柴門。因為蓬門蓽戶是用草、樹做成的簡陋門戶,所以貴客臨門,才蓬蓽生輝,毫無疑問這樣的門窗難以長期保存。
最早的時候,門窗是不用玻璃的。英文單詞window,是從風和眼兩個詞組合演變而來的,原始含義就是“風眼”。窗戶原來就是在墻上開個洞眼,隨便找些東西遮一下。在中國,古建門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墻的作用,我國有在墻洞口內安裝的木門窗,但大多數建筑使用的都是檻框結構的木門窗,占據整面墻的位置,如東可活動的墻。蓬門、閉戶當然也是隨便找些東西遮一下,但中國的木門窗幾千年來主要是糊紙糊絹。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有一句是,“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就是有花紋的絲織品,可見,門上糊的是絲織品。歇后語“白紙糊窗,各個諸葛亮”說的更直白,窗上糊的是紙。相對于整個門窗歷史,門窗使用玻璃的時間很短,中國的普遍使用有玻璃的木門窗的時間則更短。我用現在的氣密、水密、保溫、采光標準來衡量我國的傳統木門窗,無疑在許多方面它都不符合現在的要求,然而我國的傳統木門窗創造出獨特的門窗制作技藝,至今人們還在使用。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門窗已變成為文化載體,并創造出燦爛門窗文化,至今仍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木門窗制作在我國古代屬于“小木做”,外檐裝修,木門窗是在現場配置的建筑構件,門窗是施工的產物,門窗在安裝前最多是半成品材料。我國木門窗的制作方法在近代、現代建筑中仍有體現,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生產的大多數木門窗并不是完整的木門窗產品,門窗的框扇都留有刨、鋸的余量。所有的門窗都是沒有涂漆的產品,要在安裝完成后再涂飾。在建筑施工工地都有木工班,專門負責門窗的制作安裝,外購的門窗產品哪怕是鋼門窗,運到工地后也要由木工來安裝。
木材是天然材料,因生長需要時間,所以樹木的生長速度與森林面積的大小就決定了人們的使用量,明朝時人們還可以找到老祖宗留下的巨大木材。天安門的明間跨度長達8.5米以上,明朝長陵的大殿有直徑達1.17米,高達14.3米的整根金絲楠木。這樣的木材恐怕要生長一兩千年。到了清朝由于缺乏巨大的木材,許多工程不得不用小塊木料拼接成柱子和梁,外加鐵箍拼合成材,由于缺乏楠木,清朝營建的許多工程使用了大量黃松。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進入穩定發展時期,人口的增長,人們改善生活需求,經濟建設,都需要大量的木材,木材供應更加緊張,木材的需求量遠遠大于我國木材的生長量,在上世紀六十年代70年代我國不得不推出了以鋼代木的政策,木門窗的使用受到了嚴格的限制。
在嚴格限制木門窗使用的年代,對木窗的限制最為嚴格,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很難看到在一般建筑工程中使用木窗,由于沒有找到較好的替代產品,在大多數建筑工程中,戶門和室內門還是使用了木門,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時期我國使用的大多是戶門和室內門都是夾板門。這對門的面板是中密度板、三合板,門扇框架所用的木材從樹種到材質都得到了放松,夾板門與傳統的鑲板門相比也節約了大量木材。
2000年以后,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人們環保理念的更新,木材加工技術的提高,近十年來我國木門窗行業的發展非常快,木窗木門又重新在建筑市場浮現,特別是木門現在已成為一個很大的產業。
木材是天然材料,有樹枝就有節子,樹木的生長有早有晚。在生長過程中總會受到氣候的影響,總會受到一定的傷害,所以木材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宋朝出版的《營造法式》指出“凡木可分為正木與腳木。……腳木有八病,即空、疤、破、爛、尖、短、彎、曲”。使用傳統的木門窗加工技術,避讓缺陷的木材的使用率很低,現代木材加工技術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提高木材使用率的方法。
集成材技術是提高木材使用率的好方法。在加工木材時,剔除木材缺陷后我們可以用直接的方式把木材加長,我們可以用膠片交合的方法把木材加寬加厚,實現小材大用,劣材優用。
密度板刨花板的制造技術,對于發展木門廠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樹木生長過程中產生的枝椏材,木材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都過去都是薪材,除了燒火燉蘑菇沒什么用。使用這些材料制造人造板可大大提高木材的使用率,過去我國用這些材料知道了一些人造板(刨花板密度板),但質量很差,人們都不喜歡使用,伴隨我國加工人造板技術的提高,刨花板、密度板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有了很大的改善。
發展人造板技術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于,人造板制造技術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樹木生長需要時間,這個時間很長,種樹的人可能一生都看不到樹木成材。面對強大的市場需求,種樹的人長期得不到回報,很難長期堅持。發展人造板制造技術,讓種樹過程中產生的無用木材變錢財,可吸引更多的人去種樹。
限制使用木材是下策,發展木制品制造技術、合理的使用木材,提高木材的利用率,讓植樹造林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綠化祖國保護環境才可持續,
目前我國木門窗行業的發展形勢很好,全國木門的年產值超過600億元,年產量超過8000萬樘。當前,被動式建筑在國內形成一片熱潮,具有非常好的保溫和氣密性能的木框門窗迎來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