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市場上被炒得熱熱鬧鬧的,但是BIM(建筑信息建模)的推行存在各種障礙。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借助BIM(建筑信息建模)的應用實現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還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景。不過一些先行者已經成功地在一些項目中落實設計、施工、運維一體化的構思,將夢想照進現實。
BIM無疑是當前建筑行業信息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到底BIM在各大建筑設計、施工單位推行的情況如何?用戶需要怎樣的BIM解決方案?行業先行者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接下來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4月底,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的領先提供商Bentley公司舉辦了一次用戶交流會,對以上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推行遭遇三大障礙
記者從交流會上了解到,當前建筑行業在推行BIM時還存在一些障礙。BIM的價值在于實現包括設計、施工、運維在內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而當前的實際情況是,僅僅實現設計施工一體化難度都還比較大。
首先,作為產生BIM的源頭,設計單位應用BIM的積極性不高。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副總建筑師、建筑設計院綜合設計五所所長劉濟瑀指出,目前從各設計院反饋的信息來看,當前業主還不愿意專門為三維設計付費。設計單位卻由于設計費用一直處于較低水平而不得不考慮成本問題。現在設計單位選擇三維設計,往往是從提高整體競爭力的角度出發。劉濟瑀指出,阻礙設計單位進一步深化BIM應用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當前我國設計單位向業主交付設計成果的時候,要將三維設計轉換成國家標準所規定的二維施工藍圖。而目前的BIM設計軟件的本地化工作還需推進,以提升設計院進行三維設計時的工作效率。
其次,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對BIM的需求不一樣。對此,中船第九設計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信息與檔案管理部副主任黃珣解釋說,設計院更關心如何解決碰撞問題,以保證不同專業的設計不會出錯;而施工單位則更加關注施工工藝模擬和施工進程模擬。劉濟瑀提出要做到設計施工一體化,要求設計階段做的模型盡可能滿足在接下來的施工階段施工單位的應用需求。他舉空調管線的設計為例說,設計單位在設計時主要考慮的是空間的布局,如管線的長度、安裝高度等,而施工單位則還要考慮管線怎么拼接、管線安裝的時序。“說白了,術業有專攻,施工階段的很多工作不是設計單位能說了算的,甚至要設備供應商來提供解決方案。這個問題在二維設計時代就已經存在。”劉濟瑀補充說。黃珣強調:“從理論上來講,從BIM建模開始,施工單位就應該參與其中,將自己的需求體現到BIM模型中。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實際操作很難做到這一點。”
最后,當前國內尚缺乏統一的BIM數據標準。BIM數據標準能夠保障信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流動起來。缺乏統一的標準,在當前我國的建設項目通常都是設計、施工和運維單位各不相同的情況下,設計施工一體化缺少了基本的數據流轉基礎。劉濟瑀指出,在標準方面存在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盡管業界對于建立標準的呼聲很高,但是缺乏大量設計實踐的標準是行不通的。他舉例說,比如標準的文件格式與軟件相關。數據標準的建立常要基于某一相關軟件來做,但是很難預測未來哪個或者哪幾個軟件可能一統BIM天下。
業主起關鍵作用
即便如此,由于設計施工一體化能帶來的種種好處,很多工程的業主還是在嘗試采用設計施工一體化。
“就算是為了提高核心競爭力,設計、施工單位也要推進(設計施工一體化)。”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科技信息部副主任白玉艷的觀點代表了一部分設計、施工單位相關負責人。中元國際就在自己可以完全把控的新中元大廈中嘗試采用設計、施工、運維一體化的模式。白玉艷介紹,新中元大廈占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體量比較小,他們希望在這個項目上探索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中船九院也在其新總部大樓采用設計施工一體化方式。黃珣說,該項目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該項目是由中船九院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己運維的。
中船九院在其另外一個設計施工一體化項目——江蘇省梅李鎮城鎮化建設項目中的角色是總包方。黃珣介紹,為了達到設計施工一體化的目的,中船九院在招標時就要求施工方根據設計成果進行施工仿真。
相比之下,北京的新地標“中國尊”項目是一個相對復雜的設計施工一體化項目。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BIM研究所主任工程師陳宜介紹,“中國尊”項目的業主一開始就明確提出希望借助BIM應用消除設計和施工之間的鴻溝。“按照通俗的說法,就是設計往前邁一步,施工往后退一步,使得設計成果和施工過程之間有一個比較順利的過渡。”陳宜表示,“中國尊”的地下管線施工模擬就是在設計模型的基礎上實現的,施工模擬應用只是增加了一些結構方面的內容。據悉,為了實現設計施工一體化,“中國尊”項目專門成立了BIM小組,形成了BIM導則,并建立了統一的建模標準。施工方直接參與了導則和標準的建立。比如,BIM導則中的綜合準則是由施工單位提出的,并已經由施工單位的顧問進行初步驗證。陳宜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中國尊”設計施工一體化的效果已經不錯。“我不能說施工單位可以百分之百拿設計成果來用,但是設計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考慮施工的要求。”陳宜說。
“這個項目不同于其他項目,參與的單位和人員太多了。大家必須在一個平臺上工作。”陳宜補充說,“在這個時候,Bentley項目協同平臺ProjectWise就顯得非常重要。現在我們和業主之間、和項目總包方之間的數據,包括各種圖紙和模型,都是通過ProjectWise進行流轉。這樣,所有的數據對于在權限范圍內的用戶來說都是透明的。”
系統的信息化工程
從“中國尊”的項目實踐我們可以看到,項目協同平臺在BIM實施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但是Bentley中國BIM拓展總監俞興揚表示:“Bentley只敢說我們的某個軟件支持BIM,而不敢說某個軟件是BIM軟件。”
俞興揚認為,當前業界對BIM的定義不一,比較被認可的定義是由信息技術支持的信息的創建、管理和在建筑整個全生命周期的共享。俞興揚說“BIM是一個過程”,不可能由單一的系統支撐。
俞興揚表示,Bentley經過多年的積累,借助軟件開發,以及收購與整合,形成了較為寬泛和相對完整的支撐BIM的產品線,以不斷接近BIM所倡導的信息的協同、互用的整體構思。
對于俞興揚的觀點,劉濟瑀非常認同。他認為,Bentley解決方案最大的價值不在于單個軟件有多優秀,而是打通了建設、建造全行業,貫穿了設計、施工、運營全生命周期,形成了一個體系化的解決方案。
據悉,Bentley當前在把擁有的近300個軟件進一步整合,以更方便用戶使用。用戶可以用AECOsim Building Designer 進行三維建筑設計,通過ConstructSim 5D可視化施工過程管理系統、Facility Manager設施和空間運維管理,以及項目工程信息管理平臺ProjectWise和資產生命周期數據管理平臺eB多個層面支撐B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