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極寒之下的家居行業無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房地產政策影響、競爭日益激烈、經營成本上漲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家居品牌廠家、經銷商、代理商均處于市場的尷尬之中。而家居賣場、建材超市雖不是生產商、制造商、銷售商,卻也未能獨善其身--“房客”日子不好過,“房東”自然也不舒坦。如何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成為家居賣場無法回避的年度大考。
在這特殊的一年里,不少賣場悄然撤退,其中不乏老牌賣場、外資巨頭;同時我們也看到,更多的家居賣場在謀求自身的發展,積極尋找新的增長引擎。從模式的轉變到渠道的變革,從多元化的發展到試水電子商務……在風云變幻的當下,家居流通業直面困境,積極轉換思路,以新的戰略迎戰嚴峻的市場形勢。家居賣場究竟以何種戰略扎根市場?我們共同來一探究竟。
面臨多重困境家居流通業陷迷局
市場之困--2011年輪番出臺的房地產政策讓眾多家居企業在經營中倍感吃力,作為其渠道命脈的家居賣場同樣陷入迷局之中。樓市遭遇重創,下游家居行業同樣不容樂觀,今年以來,記者在走訪市場的過程中發現,客流量相比往年有大幅度的縮減,即便是銷售旺季也沒有昔日的火爆場面,不少家居賣場負責人也坦言今年的市場冷淡,賣場在大力促銷的基礎上才能與去年基本持平,市場冷清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在樓市的觀望氛圍中,消費需求銳減,市場的疲軟使家居流通業面臨著重重危機和巨大的考驗。
模式之困--在家居流通領域里,經營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成敗。2000年到2005年,業界普遍認為,現代化的連鎖超市模式必將取代原有的攤位市場模式。然而,近年來裝飾建材攤位市場大規模拓展了市場總規模,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建材超市業態的顯著萎縮。究其原因,除了攤位市場的低價產品更適合中國家居消費市場的現狀之外,稅收一直是建材超市的痛處,其公共稅收總支出約為總銷售收入的6%、毛利的40%;而攤位市場則僅承擔不到銷售收入的0.5%的稅收,稅收對其毛利的影響幾可忽略。
然而在冷清的市場環境下,攤位制賣場也并非“高枕無憂”。一直扮演“二房東”角色的大賣場,往往缺乏與消費者的互動,各產品廠家、代理商各自為政的現場時有發生,因此在現實的銷售和實施過程中,服務、產品等方面出現問題在所難免。此外,攤位制賣場同質化現象也很嚴重,缺乏核心優勢。
渠道之困--隨著家居賣場全國性的跑馬圈地,店面數量、規模迅速膨脹。目前,家居賣場遍及一線城市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在中心城區,賣場已趨于飽和,因此競爭的激烈不言而喻。隨著賣場越開越多,密度越來越高,而消費需求則大幅銳減,因此利潤自然被攤薄,賣場之間如何避免貼身肉搏?又該從何處下手占領市場成為新的問題。
與此同時,今年電子商務的強勢崛起以及團購、集采等活動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傳統渠道的客流量。甚至有經銷商表示,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傳統店面帶來的營業額僅占10%,而網絡銷售帶來的業績卻能占到月總營業額的60%-70%,電商已然在侵蝕賣場利益。相比傳統渠道的冷清,團購、集采則聚集了大量人氣,以其價格優勢贏得了更多客戶。面臨線上渠道“搶食”市場份額,家居賣場陷入了渠道困境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