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從老國有企業改制而來的鋁業公司,淄博鋁廠有限公司(下稱“淄博鋁廠”)走到了末路。
淄博市張店區人民法院24日宣布,淄博鋁廠被正式宣告破產。與其同時破產的,還有與之存在關聯關系的淄博和興鋁業有限公司(下稱“和興鋁業”)。
對于淄博鋁廠破產的原因,淄博當地有多種說法。但行業整體產能過剩、產業形勢低迷是各方共同接受的原因之一。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國內鋁的產能已達4400萬噸,但實際產量僅為2368萬噸,產能利用率剛過一半而已。從這種意義上說,在鋁行業的漫長嚴冬中,淄博鋁廠的破產絕不是最后一家。
老國企走入末路
24日,淄博市張店區人民法院公告稱,經該院委托山東啟新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對淄博鋁廠的資產進行評估,淄博鋁廠資產評估價值為8077.43萬元,負債評估價值為23170.53萬元,資產負債率為287%,嚴重資不抵債。依照法律規定, 法院宣布淄博鋁廠破產。
與淄博鋁廠同時破產的還有和興鋁業。淄博市張店區人民法院的公告顯示,經評估,和興鋁業資產總價值為1677.02萬元,負債總價值為3284.49萬元,資產負債率為196%,同樣嚴重資不抵債。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和興鋁業的幾個自然人股東均來自淄博鋁廠,兩者可謂一脈相承。
那么,淄博鋁廠何以走到了如今破產的地步?
提起淄博鋁廠的歷史,老職工楊輝唏噓不已。他向記者介紹,淄博鋁廠始建于1968年底,1970年建成投產,是淄博市當時的重點項目,也是淄博市市屬重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之后,在擁有國家大型鋁廠山東鋁廠外,淄博市有了自己的鋁廠。淄博鋁廠成立后,曾隸屬于市機械局、冶金局等部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淄博鋁廠有過輝煌的歷史,曾經在淄博市排納稅第三,位列山東省級文明企業。
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淄博鋁廠漸漸走入下坡路,并于2001年進行了改制。改制之后的淄博鋁廠,形成了“經營者持大股、領導班子控股、職工參股”的股權構架,并斥資進行了電解鋁槽技術改造,使生產得以部分恢復。后來,淄博鋁廠管理層又成立了和興鋁業,將鋁合金資產裝入其中。但淄博鋁廠并未徹底走出困境,公司依然困難,近兩年更是越來越難,依靠廠房設備對外租賃度日。
對于淄博鋁廠的破產,楊輝將原因歸之于原管理層經營不善,甚至心存私利。“管理不行,賬目混亂,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阻撓企業重組等。”
但公司的原管理層顯然不接受這種指責。一位與管理層接近的人士在與導報記者交流的過程中,除了肯定公司原管理層的工作外,將企業經營不善的原因歸之于改制不徹底。“作為一家老國有企業,淄博鋁廠負擔太重。而在改制的時候,地方政府也沒有給予財政支持,淄博鋁廠進行的是‘承債式’改制,債務繼續由改制后的主體承擔。而且,企業在冊職工的國有身份也沒有改變。改制之后,雖然產權結構變了,但企業負擔依然很沉重。
雖然分歧較大,但行業原因加大了企業的困難為各方所接受。“鋁行業是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國家政策一直給予限制。尤其是對淄博鋁廠這種中小型鋁廠來說,政策方面限制很多。而且,特別是近幾年來,鋁業市場產能過剩越來越嚴重,企業經營形勢越來越差,淄博鋁廠走到今天這個地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上述接近管理層的人士告訴導報記者。
三季報虧損面超五成
目前,中國鋁行業的整體經營形勢確實不容樂觀。
統計數據顯示,自2005年以來,隨著國內鋁生產企業產能和產量的增加,鋁的表觀消費量逐年遞增,至2014年達到2400余萬噸。但從增長率來看,從2011年開始,消費量增長率逐年放緩,但企業的產能、產量仍在大幅增長。
2014年下半年,國內一些電解鋁新增產能集中投放,僅新疆、內蒙古、甘肅等地下半年投產產能就超過350萬噸。今年上半年,盡管有50萬噸/年左右電解鋁產能關停,但仍有100多萬噸/年新增產能投產,一些擁有資源優勢的地區的產能規模仍在擴大。
產能的增長遇到需求的瓶頸,國內鋁行業每況愈下。從鋁價來看,自2011年7月份,鋁價向上突破18000元/噸的關口后開始向下回落,近幾年再也沒有觸及此位置。目前,國內電解鋁價格已暴跌至11000元/噸以下。
從企業的經營情況看,很多鋁業公司也在嚴冬中掙扎。
以國內A股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看,來自東方財富Choice的數據顯示,截至26日,有7家鋁業公司公布三季報,4家業績出現虧損。其中,神火股份虧損8.49億元,中孚實業巨虧1.24億元,云鋁股份虧損9516.59萬元,銀邦股份虧損6030.46萬元。盈利的3家為魯豐環保、新疆眾和以及東陽光科,分別盈利729.76萬元、3353.39萬元和9413.26萬元。
從上半年的數據看,18家鋁業上市公司中有6家虧損,共實現凈利潤僅5.33億元,行業嚴峻形勢可見一斑。
有分析人士認為,在需求增長低迷,國內鋁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行業的“淘汰賽”剛剛開始。未來,不排除有更多企業步破產后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