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經濟弱勢開局,國內主要經濟指標表現疲軟,尤其房地產投資增速的大幅下降,給經濟造成巨大下行壓力。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預計,2016年房地產投資將下降10%,并導致GDP增速至少下降1%,很難保證中國經濟在2016年企穩反彈。同時,房地產投資的減少帶來了鋼鐵等行業產能過剩。對于這部分產能,余永定認為,過剩的產能并非無用,可通過擴大基礎設施建設來化解。
對于當下中國經濟“去產能與穩增長”問題,余永定還有哪些獨到見解?請看《二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報告》的第二篇——《余永定:房地產投資下滑將拖累GDP繼續下行》。
來源:原子智庫(ID:AtomThinkTank)
作者:余永定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
▲余永定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
以下為文章全文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PPI已經連續48個月負增長,GDP減縮指數在2015年初也已由正轉負。盡管CPI還是正的,綜合判斷,應該說中國經濟是處于通貨緊縮狀態。通貨緊縮的特點在于物價和經濟增長的持續交相下降。事實上中國經濟已經持續6年拾階而下。很難保證中國經濟會在2016年企穩反彈。
地產投資下降10%將導致GDP增速至少下降1%
令人擔憂的是,2016年房地產投資增速的大幅下降將給經濟造成巨大下行壓力。去年中國的住房待售面積是7億平方米,而年均銷售量是13億平方米。待售面積高達銷售面積的54%。在這種情況下,2016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必然大幅度下降,保守估下降10%。
問題是:中國房地產投資在GDP所占比重至少是10%。如果其他因素不變,僅房地產投資負增長就直接會使2016年中國經濟增速比2015年低1個百分點。再把房地產相關產業投資增速下降和消費增速受房地產投資增速下降而下降到的影響加起來,GDP增速下降的程度就更大。
如果情況果真如此,2016年中國就無法實現6.5%以上的增長目標。這必將對實現2010年至2020年人均收入翻番目標的實現造成嚴重影響。因而,在強調結構調整重要性同時,也必須看到穩增長的重要性。
“供給側結構改革”已成為當下中國經濟語境中最熱的詞匯。媒體的解讀是從投資、消費、出口三架馬車的淡化到供給側改革的提出,這一變化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中國宏觀調控思路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從需求側調控轉為供給側調控。
我對媒體的這種解讀不以為然。我并不認為這里存在任何思路的重大轉變。結構調整、結構改革早已是學界的共識。結構調整和改革是解決經濟的長期問題,是解決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問題。需求管理是解決短期或當期的經濟增長問題,是通過穩增長為調結構爭取時間。兩者是不同層面的問題,根本談不上什么思路轉變。創造新名詞并不能改變問題的實質。
把過剩產能用于擴大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必須深化改革、調整經濟結構,只有這樣,經濟增長才是可持續的、綠色的、包容性的;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改革和調整在短期內可能會造成經濟增速下降。例如,在房地產投資減少的同時,消費需求未必能夠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產能過剩。此時的產能過剩(如果鋼鐵產能過剩)固然是因房地產投資減少所引起,但這些過剩產能并非無法使用、無法利用的產能。
如果增加基礎設施投資,這部分產能中的相當大部分是可以得到利用的。而基礎設施投資,如果計劃得當,將改善未來的供給結構。“一石二鳥”何樂而不為?對于2016年五大任務中的其他任務也應做類似的理解。
小調查
在房地產去庫存的政策引領下,一二線城市房價開啟“瘋漲模式”,購房者壓力山大;但是,在低迷的經濟前景下,通過房地產的支撐來穩增長又顯得很重要,到底是降房價重要還是穩增長重要?快來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