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玻璃工業經過三輪高速發展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在生產規模、技術結構、產品結構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變化。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生產規模最大的平板玻璃生產國,占全球玻璃產量超過30%的份額。中國玻璃行業的規模很大,增長率很高,最近5年的增長率平均為16。68%。在出口市場方面,中國玻璃近幾年出口量的年增長率也以兩位數的速度遞增。
我國玻璃工業企業規模呈現出極不合理的問題:數量多,分布面廣,但規模小,缺乏抵御市場風波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另外,由于玻璃生產耗能大,隨著能源價格的上漲,節能降耗已經成為國際玻璃行業的首要問題。但是,國內生產技術落后,能源利用率、成品率均低于世界水平,這使國內玻璃制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相當不利的地位。
自2014年以來,隨著房地產經濟杠桿作用的下降,上游玻璃行業直接受到巨大影響。但行業內去產能化的進程持續緩慢,且國內外競爭及交易環境不斷惡化,玻璃行業進入了惡性循環之中。盡管行業企業也在不斷進行產線改革,多轉產為色玻、超白壓延、光伏、超薄、光學玻璃、裝飾玻璃等附加值較高的玻璃產品。但玻璃行業的工程項目產能過剩已經不僅僅是周期性、階段性和結構性過剩的問題,而是全面過剩,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把產能降下來。
受到下游房地產需求不振的影響,平板玻璃庫存已經達到3156萬重量箱,處于歷史高位。由此,玻璃企業的利潤也降至冰點。2014年1至7月,玻璃行業實現利潤69。9億元,其中平板玻璃利潤總額為14。7億元,加工玻璃為27。8億元。而平板玻璃二季度利潤僅1。4億元,比一季度下降90%。整個行業1。4億元的利潤甚至還不如之前一家玻璃企業的利潤,受到天然氣價格上漲的影響,行業內天然氣線的玻璃企業虧損嚴重。第三季度理論上來講應該是年內最好的時光,但獲得的利潤也僅僅是去年同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