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開局之年時間已經過半。截至7月28日,除遼寧、黑龍江和新疆外,已有28個省份公布了上半年GDP增速。
其中,重慶和西藏均以10.6%的經濟增速居于首位,貴州以10.5%緊隨其后。江蘇、廣東、山東3省GDP總量都超過3萬億元,分別實現8.2%、7.4%和7.3%的經濟增速。
河北、云南、山西3省經濟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河北和云南的經濟增速為6.6%,低于全國0.1個百分點。山西GDP同比增長3.4%,暫居末位。尚未公布的3個省區中,遼寧一季度曾以-1.3%的GDP增速墊底,上半年扭轉這一局面的跡象并不明顯。
當前經濟運行的新常態特征更加明顯。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上半年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地區、行業、企業的分化趨勢更為明顯。
從區域看,一些經濟結構較為完善,微觀經濟主體更有活力的地區,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而遼寧、山西等產業結構較單一,市場經濟發展尚不充分的地區,經濟發展壓力較大,加快轉型的要求更加迫切。
從行業看,上半年服務業占GDP比重攀升至54.1%,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在規模以上工業中所占比重進一步提高,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另外一些傳統產能過剩行業陷入低迷,資源能源類行業壓力巨大,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工作初見成效。
從企業看,一些受傳統產能過剩行業波及、轉型滯后的企業面臨較大發展壓力,但不少提前轉型、產品對路的企業,發展勢頭良好,創新創業企業活力不斷增強。
分化是市場規律作用下經濟發展的必然。在經濟從高速向中高速換擋階段,這種分化走勢,恰恰是新舊動能交替、結構調整加快的外在表現。當前,積極因素和新興力量正在集聚,尤須堅定發展信心,保持政策定力,推進經濟穩中有進,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
應對分化走勢,要加快轉型發展。記者近日赴全國多地調研深刻感受到,不論地方、行業還是企業,凡能主動適應新常態、調整結構動手早,更加注重需求分析、創新驅動和質量效益的,發展勢頭都不錯。反之,一些轉型滯后、體制機制僵化的,則面臨巨大壓力,甚至陷入困境、舉步維艱。
共識已經形成。不少政府官員和企業家都認為,面臨的困境恰恰是轉型升級的寶貴機遇期。當前,不論是地方、行業還是企業,不應再有任何僥幸心理,要在經濟新常態的大邏輯下,加快轉型升級,鳳凰涅盤、浴火重生。
應對分化走勢,要拓展發展空間,加快協調發展。上半年,我國區域經濟版圖加速分化:東部緩中趨穩,中西部分化明顯,東北地區深度調整。要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為引領,以新型城鎮化推進為契機,補足短板和薄弱環節,統籌國內國際資源,拓寬發展空間、夯實發展后勁。
應對分化走勢,要穩定發展預期,加快改革攻堅。上半年,民間投資增速大幅下滑,其中自有國內外經濟形勢等客觀原因,但對宏觀政策環境的預期和信心也是重要因素。要用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穩住市場預期,用重大改革措施落地增強發展信心,真正讓簡政放權落到實處,創造各類企業平等競爭、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推動經濟進入良性循環。
今年已經過去一多半。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尤其需要各級官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好的政策接住、落實,把政府這只手擺好、用好,積極構筑“親、清”的政商關系,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真抓實干,勇于擔當,為全年經濟交上一份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