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建筑能耗占社會總能耗的32%,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不久前的全國市長能源培訓項目上指出,到2010年城鎮建筑要達到節能50%的設計標準,其中各特大城市和部分大城市率先實施節能65%的標準;開展城市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的節能改造。爭取到2020年實現大部分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新建建筑東部地區要實現節能75%,中部和西部也要爭取實現節能65%. 是否能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是地產商對節能建筑持有的態度。雖然早在1986年政府就開始推行建筑節能,但至今這一新標準也沒有得到普及,地產商對節能建筑一直保持消極觀望態度。 節能建筑概念剛提出時,消費者還沒有形成對節能建筑的概念,市場需求有限;其次是新技術普及之前必有的成本居高不下,兩相疊加導致地產商對節能建筑"不屑一顧".之后一些地產商從塑造品牌的目的出發,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生產出"綠色建筑",然后高價賣出,算是走出了節能建筑的第一步。但這樣的"綠色建筑"還無法脫離小眾,不具有推廣性。 真正將節能住宅大眾化,萬科和招商地產是代表。2007年,萬科的第一個工業化住宅"萬科新里程"開盤,節能、環保是其產品包含的重要內容。招商地產則已經在其項目中普遍實行綠色節能技術,并連續5年舉辦"中外綠色地產論壇",對綠色建筑理念的普及有積極意義。 目前在節能建筑的推廣上還存在諸多問題,很多節能建筑停留在設計上,施工中偷工減料,設計階段節能量與施工階段節能量差距達6%~7%,建筑節能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執行不到位等。很多的中小城市普遍缺乏建筑節能的材料、產品的節能性能檢測能力。另外,由于節能建筑無法被有效識別,一些地產商更是利用節能建筑的噱頭招徠顧客,造成節能建筑市場的混亂。 要厘清混亂中的節能建筑市場,需要政府合理介入,首先可利用稅收優惠、補貼等財政杠桿激勵更多競爭者進入這一領域,拉低原料成本價格。其次是通過政策,由行業協會牽頭,實現行業內自律以及互相監管,避免不合格產品。建設節能建筑無疑是地產商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重要方面,將履行社會責任融入到企業的內部運作過程之中,是企業實現社會責任的題中之義。 對社會責任的認識我國企業還比較膚淺。如果節能建筑能夠得到更大范圍內的普及,地產商無疑會給其他>其他>其他行業的企業樹立履行社會責任的榜樣,由此將帶來形象的改善,甚至形成品牌效應。因此,這也是地產商的一次機遇。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