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房企更名體現出企業謀求轉型和“去地產化”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房企當前謀求新突破口的愿望。不過,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即便更了換企業名稱,房企的實質仍舊是房企,以房地產開發銷售為主體業務的性質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改名動機是謀求新盈利點
戴德梁行高級董事及華中區策略發展顧問部主管邵豐認為,房企選擇改名主要包含兩個層面上的動機,一是房企需要通過“去地產化”謀求轉型升級,并謀求新的盈利點;二是房企完善自身集團業務生態系統的一個舉措,在做大做強地產板塊的基礎上加快多元化業務布局,實現可持續發展。
邵豐表示,在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頻頻出臺的背景下,單純依靠土地開發獲取利潤的發展模式已經不適合未來的發展。與此同時,新興產業的發展迅猛,正在受到投資者的青睞,房地產和新興產業的融合逐漸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地產研究機構克而瑞分析指出,主業擴張和多元化業務拓展目前是房企的兩大戰略重點。在多元化方面,特色小鎮、文旅地產、養老地產、長租公寓等傳統多元化方向仍是企業布局重點,但也有企業瞄準高科技產業,試水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例如恒大投資超級計算機、人工智能、手術機器人等領域,美的置業與金科攜手深入物聯網領域等。
說轉型成功為時尚早
選擇多元化布局的房企越來越多,轉型收效到底如何呢?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目前房企不論改不改名,其實質仍然是以房地產開發和銷售業務為主體的企業,房地產企業發展模式依然依賴土地,在這種前提之下,房地產轉型只能說是個“幌子”。事實上,今年以來國內規模房企業績再度實現突破。根據克而瑞的統計,前8月銷售業績突破千億元的房企已有13家,其中碧桂園達到5051億元,接近去年全年的水平,同比增長33%,恒大和萬科累計業績也都在3800億元以上,同比增幅超過10%。而在拿地方面,多數房企態度已經趨于謹慎,但在克而瑞監測的31家典型房企中,仍有15家房企月均拿地規模超過去年水平。
盡管目前不少房企的業務布局走向多元化,但如何賺錢,如何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仍是房企在多元化轉型中必須面臨的課題。張大偉認為,原有非主營業務的營收至少要占到3成以上,房企才能算是真正實現了轉型,目前多數房企房地產銷售收入占比都在9成以上,這樣的比例是談不上“轉型”的。
“多元化轉型的難度,主要體現在自身資源整合與業務渠道的多元擴寬這兩個方面。”邵豐向記者表示,房企的轉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目前還處于一個經驗探索階段,是否成功需要從各個角度去分析看待。“首先要從發展模式分類型來分析。例如大型企業轉型綜合開發運營商的,關鍵是看能否均衡發展運營服務,實現從開發到服務,從房子到美好生活的理念升級。”邵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