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今年以來,以晶科、晶澳、隆基等為代表的國內光伏企業紛紛選擇走出國門,從投資、建設、產品、運維等多維度參與海外市場,尋求發展契機,掀起新一輪“出海潮”。
業內人士表示,受國內光伏市場建設放緩、海外市場需求擴大等多重因素影響,越來越多的光伏企業將目光轉向海外市場,海外市場正成為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同時,國內光伏企業“走出去”會遭遇各種風險與挑戰,因此還需苦練“內功”,抱團“走出去”,增強整體抵抗海外投資開發風險的能力。
海外市場大放異彩
近年來,國內光伏市場在相關產業政策的扶持下,發展勢頭強勁,已然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不過,受政策調整、市場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今年以來國內市場光伏新增裝機規模下滑明顯。國家能源局日前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1599萬千瓦,同比下降53.7%。
與國內市場相比,今年以來,我國光伏產業在海外市場大放異彩。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光伏產品(硅片、電池片、組件)出口額達到106.1億美元,同比增長31.7%。其中,電池片出口額大幅增長,出口量超過2018年全年出口量;組件出口額大幅增長,出口量約36吉瓦,同比增長近1倍。
與此同時,海外市場正展現出蓬勃生機。全球光伏市場發展突破預期,今年上半年全球裝機約47吉瓦,預計今年全球需求為123-149吉瓦。新興市場增長迅猛。以墨西哥、烏克蘭為例,今年上半年墨西哥新增裝機約1吉瓦,增長率超30%;烏克蘭新增裝機1.25吉瓦,達到去年全年新增裝機量的90%。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國內新增裝機規模的大幅下滑,以晶科、晶澳、隆基等為代表的一線光伏企業不得不將目光瞄準海外市場。同時,全球氣候問題及能源轉型,以及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對電力的需求,使得海外市場的爆發,進一步促使國內光伏企業轉向國外市場。據不完全統計,晶科、天合光能、阿特斯、正泰新能源、通威、協鑫、晶澳等企業海外市場占比均已超過60%,有的甚至高達90%,海外市場正成為我國光伏行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2019年以來,隆基組件海外市場的業務和國內市場的業務占比為7∶3,去年還是3∶7。”隆基樂葉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兼全球營銷總監王英歌說,“受到國內光伏政策調整等影響,企業瞄準海外市場,海外業務營收占比逐步提升。”江蘇固德威電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敏也表示:“今年公司海外市場份額大概在65%-70%。主要因為受到國內裝機規模控制、補貼退坡等多重因素影響,公司將業務重心逐步轉向海外市場。”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表示,現在全球的光伏產業都在蓬勃發展,體量大的市場越來越多,開拓國外市場將有助于增強中國企業的預期、信心以及抗風險能力。
此外,隨著技術和生產工藝的進步,光伏產品價格持續下降,中國光伏產業的優勢越發凸顯。以光伏組件為例,2008年,光伏組件的價格是35元/瓦,現在則低于2元/瓦,10年時間下降了17.5倍。王勃華表示,隨著光伏發電成本的下降,將會提升國內光伏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從而帶動海外市場逐步增長和擴大。
苦練內功抱團出海
面對國內市場增速放緩,“出走海外”似乎成了越來越多的光伏企業理所當然的選擇。然而,光伏企業“走出去”也必須面對政治法律因素、文化差異、技術要求、投資環境、政策變化以及貿易摩擦等風險與挑戰。
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布局海外市場?業內人士表示,光伏企業“走出去”不僅要深入了解當地市場的政治局勢、文化差異、法律法規、產業配套情況等諸多因素,同時需要苦練內功,發揮市場、技術和全產業鏈協作的優勢,在產品、技術、質量、服務和品牌、管理等方面要過關,更好地贏得海外市場。
效率低下是國內光伏企業在海外項目開發上普遍遭遇到的問題。特變電工新疆新能源公司副總經理陳斌表示:“一方面是審批效率低。一個相同的項目可能國內開發周期在八個月,最長一年的時間就能完成,但在海外開發周期短則兩三年、長則五六年。另一方面是當地工人的工作效率低。當地四個工人的工作效率相當于中國一個工人的工作效率,這不僅延長了工期,還大大增加了工程的建設成本和風險。”
“我認為企業走出去最大的挑戰是人才。在當地選擇什么樣的人才?”王英歌表示,需要適當招聘一定數量的當地人,以便更好地溝通交流。
同時,技術進步仍是光伏產業發展主題。“光伏企業出海的核心在于,依托國內技術創新和工程施工開發經驗。”陳斌說。
王勃華表示:“這需要國內光伏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和升級,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質量水平,大力開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場。”
此外,海外項目開發還會面臨著一定的法律風險。“我們拿著國內的法律去跟國外溝通,完全不適應國外。”陳斌表示,“依托當地的律師事務所,而且同時找2-3家律所,對項目進行風險評判。”
瞄準海外市場的國內光伏企業就像汪洋中的一條條小船,隨時都有可能遭遇波濤洶涌與暗流涌動。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國內光伏企業應加強合作、抱團“走出去”,增強整體抵抗海外投資開發風險的能力。
業內人士建議,搭建平臺,為國內光伏企業“走出去”提供政治環境、法律法規、產業政策、人文風俗等信息,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極推動政府間建立產能合作機制,為光伏企業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國內光伏行業進行整合與協作,積極分享海外投資的經驗,同時避免競相壓價造成惡性競爭,從而推動國內光伏企業更好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