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危機"引發連鎖效應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溫州中小企業債務危機",成為媒體和網絡的熱門話題,引起了各級政府和經濟界人士的高度重視。據悉,今年以來,溫州眼鏡、打火機、鎖具等企業利潤同比下降約30%,虧損面超過1/4。大批中小型企業倒閉,許多企業老板"跑路",甚至跳樓自殺。這個中國民間金融最為活躍的城市陷入焦慮,瘋狂的民間借貸帶來的惡果逐漸浮出水面。
10月10日,出走美國20多天的溫州最大的眼鏡生產企業浙江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在多方努力下回國,此前被外界定性為"逃跑"躲債。有消息稱,胡福林欠款高達20多億元,其中民間高利貸12億元,月息高達2000多萬元。
9月27日,溫州正得利鞋業公司老板沈奎安跳樓身亡,坊間傳聞與高利貸有關。據溫州當地政府有關負責人透露,僅9月22日當天,溫州就有9個老板"跑路"。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說,今年以來溫州"跑路"企業老板超過90名。"都是有名有姓的規模企業,小微企業還根本不在統計范圍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溫州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老板紛紛"跑路",對我們、進戶門企業來說具有很大警示意義。
警示一:實業為主,投機慎行
在投機心理驅使下,一邊是瘋狂的"快錢游戲",一邊是不斷加劇的"產業空心化","炒棉花""炒大蒜""炒煤""炒房"--直至"炒錢",以實業起家的溫州人迷失在各種急功近利的"炒團"之中。迷戀虛擬資本游戲,倚重高息的民間借貸,押寶房地產,最終只能飲鴆止渴,埋下債務危機的伏筆。
"辦廠的老板被炒房的老婆瞧不起",在溫州商界流傳這樣一個源于真人真事的說法。當地一位有一家1000多名員工的工廠企業主,一年辛苦下來利潤不足百萬元,而他的老婆在上海投資了10套房產,8年間獲利超過3000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跑路"的溫州企業老板多數押寶房地產或企業經營戰線拉得太長,導致資金鏈斷裂。以2010年溫州市百強企業為例,除2家房地產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有40多家制造業企業涉足房地產開發。
這幾年溫州老板雖然一直在搞投資,但基本上是找能給他們帶來比較快收益、短期回報高的項目、產業,包括投資房地產、高利貸等暴利行業,而且相互"跟風",這種投資的方式,外部環境一變化,就可能造成滅頂之災。對于房地產投資,防盜門、進戶門企業參與的也不少,永康作為中國最大的防盜門生產基地,成就了多家知名品牌,據筆者了解,如今排名靠前的防盜門企業,都把房地產作為重要一項,有的甚至把房地產作為主業,門放到次要的地位。就在永康最大的門業市場大花園門業市場附近,一家知名門企開發的樓盤就在旁邊。
警示二:現金為王,做好儲備
在經濟形勢不明朗的今天,企業的現金流顯得非常重要。在剛結束不久的"第二屆亞太經濟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特邀研究員、深圳大學教授國世平認為,當前對于企業來說,現金為王,能投資或不投資的就不投,可花可不花的錢,盡量不花。每一次經濟危機倒下的就是那些資金鏈斷裂的企業,不管他看起來多么強大。
松下幸之助曾預見性地提出了堤壩經營理念。這個道理就和根據需要來調整堤壩里的蓄水量一樣。資金、庫存和人才也同樣需要"堤壩"。 正確認識堤壩經營的意義,就能使經營變得更加穩健,避免經營過程中的周期性震蕩,減少不確定性對企業的沖擊。有人做了這樣一個比較,外地人如果賺了兩元錢,會把其中一元存起來,另一元用于投資;溫州人賺了兩元錢,會再去銀行借兩元,用4元錢搞投資。溫州人更有冒險意識,膽子大,能力撐得比較足,但資金鏈條也比較容易斷。
警示三:產業升級,抵御寒流
中小企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加快轉型升級。溫州中小企業,大多數還是"小舢板",而且還是資源型、粗放型、家族型為主的多,產品單一、技術含量低、流動資金短缺、抗擊市場風險能力不強。中小企業需要順利進行轉型升級,實現從制造到創造 讓中小企業回歸到投資實體經濟領域,生產出市場需要,附加值高的產品。這種轉型升級應是全方位的轉型,生產低端產品的企業需要升級,更重要的是從產品的品質上進行提升;在目前出口產品上,要在原有OEM的基礎上鼓勵更多企業在產品研發、自主知識產權、自主研發的品牌在國際市場行銷,讓我們的產品能夠在國際市場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筆者認為,防盜門企業要把目光放長遠一些,特別是那些知名的企業,要有大哥的風范,帶頭開發有科技含量的新產品,走中高端路線是必由之路。但實際上,一些知名企業,還沉浸在過去的成功中,沒有看到自己和整個行業的未來,在研發上不舍得花錢,一味地相互模仿。有人說,危機對有準備的企業來說是機會,相信這次的市場洗禮也會成就一些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