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12月28日,由中國礦業聯合會主辦的中國礦山生態修復高峰論壇在張家口市宣化區舉辦。來自中國工程院、中國礦業聯合會、中國地質大學及國內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領域領軍企業的院士、專家們齊聚古城宣化,深入研討和分享礦山生態修復的發展脈絡、實現路徑、先進經驗等,現場為破解2022年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周邊區域礦山生態修復難題獻計獻策。
“實現綠色礦山就是做到十個字:‘高三率、去三廢、安全、環保’。”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在論壇上演講時說,我國目前的開發礦業的科技水平,已基本具備綠色勘查、開發的條件,礦業開發與環保可以實現雙贏。要進行綠色礦產調查與勘查,應用先進的調查、勘查技術方法,可以做到基本不影響自然環境。他強調,制定綠色礦業的指標體系,由政府部門領導、組織,依靠礦山企業協會、學會、聯盟及有關單位,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科學、合理、切合實際、可執行的各類指標,并在執行中不斷完善。要科學合理圈定自然保護區,進一步調整圈定各類自然保護區,范圍不易過大。
陳毓川還指出,礦業開發全過程均需不斷繼承、探索與創新科技,由國家與企業同行。有成就的企業及企業家都是依靠科技、依靠人才與團隊獲得成功。人才與團隊既要靠本企業,亦要走出去、引進來,切切實實主劫實施具有實效的產學研結合、聯盟。
論壇上,來自中國地質大學、中國建材地質工程勘查研究院等單位的10余位主講嘉賓,分別就礦業發展新模式與新空間、創新礦山生態修復3.0模式的探索和實踐、綠色可持續的礦山生態修復、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與綜合開發利用模式探討等進行了主題演講。
據了解,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礦產資源豐富,全區已探明鐵、煤、黃金、膨潤土、瑪瑙等礦產達30余種。特別是鐵礦開采,已有百年歷史。改革開放以來,原宣化區縣都將礦業作為支柱產業,有“半城葡萄半城鋼”之稱。礦產資源的開采利用,不僅有力地支持了國家建設,也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然而,由于開發模式粗放,致使礦區環境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安全隱患突出,加快礦山生態修復已迫在眉睫。
近年來,宣化區堅持綠色發展,主動破除“鋼鐵思維”桎梏,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積極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先后關停各類礦業企業230多家。大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積極啟動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累計修復治理礦山生態環境61處。大力培育“七大產業”,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宣化特色的綠色轉型發展之路。
論壇后,宣化區人民政府與中國礦業聯合會、五礦勘查開發有限公司、中國地質大學等單位共同簽署7項戰略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