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近日,人民日報、央視等官方媒體紛紛宣布,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河南、湖南、海南、重慶、西藏、陜西、青海等12個省區市啃下最后的硬骨頭,實現了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而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光伏功不可沒!
光伏作為精準扶貧的有效方式之一,最早誕生在安徽。
2013年7月9日,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長臨鎮羅洪村的五戶貧困戶的光伏發電項目正式并網,合肥市在全國率先實施光伏扶貧。隨后2014年,安徽另一國家級貧困縣金寨縣在全縣進行了推廣;
2014年11月上旬,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發布《關于組織開展光伏扶貧工程試點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決定自2015年在全國六省市實施光伏扶貧試點工作。試點目標是利用6年時間,開展光伏發電產業扶貧工程。
一是實施分布式光伏扶貧,支持片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下簡稱“貧困縣”)已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增加貧困人口基本生活收入。
二是片區縣和貧困縣因地制宜開展光伏農業扶貧,利用貧困地區荒山荒坡、農業大棚或設施農業等建設光伏電站,促進貧困人口直接增加收入。
隨后,全國各地的光伏扶貧項目如雨后春筍。光伏電站躺著賺錢的特點,讓很多失去勞動力的貧困人口擺脫了窮苦的宿命;村級扶貧電站、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各種形式,既為村集體帶來了豐厚的收益,也帶來了很多公益崗位,解決了老弱病殘的生計問題。
比如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萬合鎮前進村在灘涂地上建設的光伏扶貧電站。
比如陜西南部最大光伏扶貧發電項目——商洛市商州區大荊龍山光伏扶貧電站及聯村電站累計發電量達1億千瓦時,售電收入8500萬元,帶動4.5萬戶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
還有: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杭錦旗呼和木獨鎮巴拉亥光伏新村,總裝機容量3MW,涵蓋屋頂光伏電站及光伏扶貧電站兩部分。屋頂光伏電站由包含建檔立卡貧困戶的160戶村民的屋頂電板組成,并網發電以來,戶均年發電收入約5000元。
山西呂梁,建成村級電站461座、集中電站7座,總裝機規模達571.6兆瓦,形成了產業扶貧新業態。累計結算光伏收益2.2億元,惠及1311個村,增添了農村發展新動力;助力脫貧增收,累計有5.9萬貧困人口從中受益,拓展了貧困群眾增收新途徑。
安徽蒙城,建成40MW光伏扶貧大棚,共計366座,分布在全縣16個鄉鎮266個行政村。這種光伏扶貧大棚,上面發電,下面可以利用空間發展蔬菜、藥材以及苗木種植,可帶動周邊農民就業崗位500余人。
河北邯鄲大名縣,2016年以來,該縣建設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光伏戶站達1941個,總裝機容量125.765兆瓦,年發電量約15972度,電費收入年達約16770萬元。此外,該縣還建立了2座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1780戶光伏電站,直接帶動1.3萬余戶建檔立卡戶增收。大名縣光伏扶貧項目采取“農光互補”模式:上層光伏發電,下層農業種植。即利用光伏下層土地進行果木、花卉、中草藥種植,有效利用空閑土地增加收益。
……
在3月12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永富對光伏扶貧給予了高度肯定,“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在全國貧困村建了幾萬個村級光伏電站,每個電站300KW左右,每年收入20多萬,把這個收入作為村集體的收入。在開始時有的地方就是直接給貧困戶發錢,現在我們讓他“拐彎”,設置公益崗位,讓貧困戶、半勞力、弱勞力去干活,少則每個月五六百元,多則千八百元,去干公益的活兒,這樣解決了公益事業的需要,比如護路、護老、保潔等公益活動。”
截至目前,中西部22個省份光伏扶貧電站發電收益資金到村17.47億元,設置公益崗位61.42萬個,吸納貧困勞動力59.9萬人就業,發放崗位工資金額4.60億元。
助力脫貧,改變命運,優化環境,光伏利在當代,功在千秋,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