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太陽能發電可說是當前最受歡迎的可再生能源技術,不少科學家為了擴大太陽能板的應用與范圍,積極著手研究透明太陽能電池,欲將太陽能發電與建筑物相結合,讓未來的樓房都變成虛擬電廠。
例如,日本Kaneka研發的半透明太陽能電池已安裝于新國立競技場上方,它由多層網狀玻璃組成,且具有防火功能。于是大家腦洞大開:如果透明太陽能電池研制成功并商業化,這意味著城市建筑中的玻璃窗都可以被打造成太陽能電池面板,甚至是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和智能手表及平板玻璃屏幕都能夠吸收陽光延長續航。
據了解,目前常見的矽晶太陽能板顏色為湛藍色,對于重視建筑美學或住家外觀環境的來說,在屋頂放置太陽能板薄有微詞。新一代透明太陽能板或許能解決這些煩惱,它可以用作建筑物的窗戶玻璃或天窗,吸收太陽光發電的同時還能保有光線與正常視野,這種發明或許將是改變建筑物、發電與城市面貌的先驅者。
曾有材料科學家在玻璃中嵌入光吸收薄膜,讓玻璃成功變為發電設備,但玻璃面板僅吸收特定波長,玻璃會自帶紅色或棕色濾鏡,無法在發電的同時滿足光線射入與視野。因此,科學家們也在尋找新的材料來制造這種透明的太陽能電池,如有機太陽能等新型材料。
由有機聚合物或燃料制成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由于不需要高耗能真空設備,制程以溶液涂布印刷為主,因此制造成本相對低,還具有低耗能、低碳優勢;可根據不同化學配方與制程,讓太陽能玻璃吸收不同波段的光、整透明度,或是制備成可撓模組,不僅有機會整合汽車、建筑物,也可以與穿戴式設備結合,擁有獨特的優勢。
不管是矽晶與有機太陽能結合,還是鈣鈦礦與有機太陽能結合,近年來各國科學家們都為能開發出可采光、隔熱與發電的太陽能窗戶而努力著:韓國蔚山國立科學技術研究院(UNIST)基于矽棒與柔軟的透明聚合物,開發出彈性可伸縮的透明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8%,且經過數10次彎曲測試后其性能仍可維持95%左右;2017年,美國國家實驗室(NREL)研發出的半透明有機太陽能窗,光電轉換效率可達11.3%。
近日,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MonashUniversity)、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研究人員,通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與有機聚合物,研發出了一款便宜又穩定的半透明太陽能板,轉換效率高達17%,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于《NanoEnergy》雜志。
目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已發展成為極具潛力的太陽能技術。由于結構穩定、體積小、生產成本低、綠色環保等優點,在短短數10年間已能與矽晶太陽能電池媲美,其應用比堅硬、缺乏彈性的矽晶太陽能電池更廣。
據研究人員介紹,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結構為陰極-電子傳輸層-鈣鈦礦的光吸收層(主動層)-電洞傳輸層-陽極,通常都采用Spiro-OMeTAD材料作為電洞傳輸層。而他們則使用了一種可以制成聚合物的有機半導體,來代替這一常用的太陽能電池材料,由此產生了驚人的效果。
通常屋頂型太陽能的轉換效率介于15%~20%之間,新型半透明的電池轉換效率為17%,但仍能透射10%以上的入射光,且每平方米可產生140W電力,兩平方米的太陽能窗能產生的電量相當于一個標準的屋頂太陽能板。研究人員表示,這雖然會增加相應的成本,但卻可以省下整棟樓的電費。
據悉,目前該研究團隊正與澳大利亞玻璃制造商ViridianGlass攜手合作,希望能將該研究成果轉化成商業產品。他們表示,或許這還要花10年才能進入商業應用,但這種技術可提供新的創新與機會卻是不容置疑的。
雖然,截至目前有關透明太陽能電池的研究已不在少數,但至今卻仍未有跨入商業化應用的案例,究其原因:光電轉換效率往往比較低,造價相對較高;沒有先例裝置記錄可供參考,需要搞清楚如何閉合各個窗戶太陽能的電源、維護運營方式、逆變器設備等實際問題等;需要前期投資以建立規模生產等。可見,透明太陽能電池距離大規模商業化應用仍有一段較遠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