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之后,高歌猛進地飛速發展以來,如今的智能鎖行業是否已走進了一個怪圈:大品牌正在構建自己的競爭壁壘,小米把握了千元智能鎖的話語權;凱迪仕、德施曼除了在線上發力之外,在線下的平面經銷商渠道及地產渠道逐步發力,已成為行業公認的大品牌之一;
亞太天能憑借智能門再次賺足了眼光,在智能鎖領域也依舊以中高端為主;鹿客在需求差異化發展,向指靜脈智能鎖進軍,琨山通用、英德曼憑借無鑰匙概念也火了,也找到自己的差異化競爭點;
格里維爾、品多、保仕盾、小智等新晉品牌,以及鎖具老品牌忠恒等,一心只想賺中高端智能鎖領域的錢;青稞、VOC等智能鎖品牌背靠華為HlinK,也逐漸圈起來自己的地盤;
TCL、海爾等家電品牌憑借自己的品牌和渠道優勢,在市場攻城略地;飛利浦、博世、西門子等國際知名品牌依舊走高端路線,且由于自身知名度等先天優勢,一直以來是比較強勁的智能鎖賽道選手;海貝斯、零匙等以地產工程渠道為主的品牌,憑借與地產商深厚的關系,一直發展比較平穩,但想在C端市場發力卻很難;
KUB、博克、KFZ等溫州系的智能鎖品牌,憑借強大的生產和制造基礎,逐漸在市場發力;科裕、必達、愛迪爾等在酒店鎖領域的競爭地位一時難以有人撼動;果家、云丁、天誠、搖光智能等在公寓智能鎖領域呼風喚雨;在而一眾沒有品牌、沒有知名度、沒有影響力的小微品牌的處境卻不怎么好,除了走價格戰之路,似乎沒有背的選擇。
所以,智能鎖行業面臨著一個難題——到底該向上走,還是向下走?所謂的向上走,就是堅持中高端路線,不隨波逐流,尋找自己的差異化競爭之路,構建自己的競爭壁壘,給經銷商和自己創造更多的利潤。所謂的向下走,就是向現實低頭,在沒有品牌、沒有影響力,有沒有做中高端產品基因的情況下,只得選擇價格戰,走“以量取勝”之路。
——向上走的困難。其實,很多企業不少不向向上走,特別是在今年原材料價格上漲、芯片短缺的背景之下,生產、制造和運營成本不斷攀升,大多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的生存壓力。因此大多企業也想有很好的利潤空間,但在當下智能鎖魚龍混雜的競爭態勢之下,如果自己沒有向中高端產品沖刺的向上基因,也就意味著沒有議價主動權,一漲價就勢必失去客戶,所以很多企業寧愿少掙錢或不掙錢,也不敢漲價。當然對于那些一直以中高端為主的品牌和行業知名品牌來說,它們向上走更容易,也更輕松。
——向下走的窘境。縱觀當下的智能鎖市場,低價競爭的小微品牌遠遠多于堅持自身特色和走中高端路線的智能鎖品牌,所以這說明走低端路線的競爭更激烈。其實,從眾觀近年來的消費狀況來看,低端產品并不好做,比如一直高端路線的阿道夫洗發水在火了,當年幾十塊錢的海飛絲賣不動了,只能跟著漲價,當年以低廉售價而贏得消費者的奇瑞QQ、比亞迪F0、夏利等汽車,也逐漸消失在我們面前,當年銷量最大的面包車品類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銷量逐年降低……這說明,在中國走低端路線的企業,日子將越來越難過。
所以,現在很多智能鎖企業其實很為難,特別是在行業洗牌進行時的當下,一旦走錯一步,將有可能就此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