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原材料價格變動關聯著大小行業的發展情況,對于原材料的變動普通人不會有所了解,只會注意到終端的產品價格怎么又漲了或降價了,而從事大宗業務的必然會知曉——原材料價格從上半年開始高居不下,且持續變幅上漲!
從2020年底開始,鋼材、玻璃、塑料暴漲30%~50%,帶動其他行業的原材料同步增長。漲價屬于一種正常的貨幣變通情況,消費所需的貨幣每年都在漲,十年前的物價和現在的物價已經無法相提并論,平常每年只漲一元的東西,為何這次漲了兩元,甚至翻倍?
疫情下產業資金由實到虛
貨幣通貨膨脹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發讓所有人提心吊膽,人心惶惶的結果是勞動力水平下降,加上管控密集集中制度,首先下降的是產品產量,當產品囤積量下降到一定程度不足以供應消費者需求時,此時產品生產終價必將呈一定趨勢上漲,由于疫情形勢、生產條件、各環節售價的上漲從而反過來作用到原材料上,疫情形勢下造成物料短缺、人力使用風險成本提高、生產成本提高。
由疫情導致的“寬松”經濟模式問題頻發,不少國家通過加大福利制度保證民生,但福利制度的提高威脅著原材料加工生產的需求,導致供需的杠桿不平衡,通貨膨脹由“福利國”開始引發,而一些原材料生產國和一些代加工國家作為“福利國”的直屬供應方,其需求量受到影響,導致多國開始通貨膨脹,而疫情嚴重程度不同,貨幣的價值也隨之產生一定的漲減幅,從主因上直接影響了原材料的漲價。
而為了保證生活,原材料生產商的資金一部分用于員工、生活,另一部分用于產品的生產,其中有一小部分原材料,既屬于生活使用方面,又屬于工業加工方面,比如煤炭,煤炭價格的上漲可謂是給原材料漲幅增添了濃濃的一筆。疫情隔離的情況冬季下,不少民眾選擇在家烤火取暖,畢竟全民經濟大剎車的情況下,誰愿意承擔更高的風險呢?而加工廠的金屬冶煉也少不了煤炭加溫,由此煤炭價格不斷攀升,供應商和采購商為了保足成本也不斷升價,致使原材料產品價格不斷升高。
降本增效是最有效解決措施
保留生產力
為何要漲價?不漲價的后果就是企業利潤相對下降。企業員工工資不變,他們的購買力會不足,而同行其他企業的利潤更高,員工就可能會跳槽。雖然可能價格低賣得快,但無人生產這些只能是空想。
原材料漲價成為了必然所驅,無法抵抗的事情并不應該束手就擒,降本增效是直接有效的解決措施!
國家也正在支持企業降本增效,早在2017年就出臺《**制定價格成本監審辦法》措施,根據需求調整對增加生產效率的方法,而最近熱議的“限電”問題其實也是因為地方官員、企業沒有切實做到降本增效而捅的“小簍子”。
降本增效,降什么本?增什么效?
精于B端垂直產品門戶的知乎頭部說客PMdiss在自己的文章中表示道:
“隨著市場的逐漸穩定,競爭對手的奮勇直追,企業會依次經歷穩定期,然后逐漸過渡到衰退期,在這后兩個階段,業務遭遇瓶頸,增長乏力,同時市場會被對手一步步瓜分,企業整體毛利會穩中有降,為了保證穩定的凈利潤(凈利潤=毛利-不可直接分配的成本),企業往往會從成本層面開刀,開始開源節流,因此,在這后兩個階段,降本對企業來講就至關重要了,很明顯,降低成本才是保證利潤的重要法器。”
而其中更提到“7本7效”,正是國家關注的,企業需要努力提升的,“七本”指供應鏈的七個渠道成本,其中包含:采購成本、生產制造成本、倉儲成本、運輸成本、運行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七效”指供應鏈七大效率:采購效率、作業效率、運輸效率、財務結算效率、系統處理效率、庫存周轉效率、響應效率。
效率和成本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在增效的同時要考慮對全局的影響,效率的提升也可能帶來成本的提升,注意分節點把握好方向,降本增效將成為企業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