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知名門業企業認為:2008年奧運會后第一個國慶并未呈現出井噴式需求,世博會同樣是國家的大事件,由此帶來的市場受限、關注點轉移等情況可能也都很相似,企業在世博期間選擇"動"是必然的。這種想法很片面,直觀的來說,世博給中國帶來的主要是經濟上面發展,奧運會則是更多的宣揚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再者一個處于"金融風暴"之前,一個處于之后,所以拿"奧運"來說"世博"是不客觀的。貼合目前各方面的情況,尋找相應對策,以期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盡可能使銷量的降幅減小。
當然對于此,各種類型和規模的企業也不能存在僥幸心理,也有業內人士對企業的按兵不動表示質疑,認為一味把希望寄托于世博后發經濟是不明智的,多渠道經營在此刻尤為重要。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若某門業企業工程渠道和零售渠道定在5:5,世博期間的限制可能會給企業銷售帶來10%左右的影響。
除了調整零售與工程的比例之外,企業也可以擴大產品線,從自身覆蓋面做起。對于世博之后是否會有新一輪的增長,我們還不得而知。雖然奧運和世博持續時間不同,但借鑒一些是可以的。門業企業為保持穩步增長,可以選擇發展外埠市場,很多優秀企業在外埠市場的銷售可圈可點,這應成為企業的一個發展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