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目前大多數房地產開發商還在用價格低廉且品質難以保證的塑鋼為主要材料外,眾多的街頭門窗制作點也為低質門窗的濫市提供了土壤,他們基本上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作坊模式,長期以來的"劣質驅逐優質"現象一直得不到根本的改變。據初步估算,分布在成都市大街小巷的塑鋼窗 加工點多達1200多家!這是一個驚人的數量,也是一個驚人的市場,更是建材行業絕無僅有的現象。究其原因,筆者歸納出以下幾點:
首先,地方政府鼓勵大家創業的良好愿望沒錯,但錯在缺乏行業監管機制。物價部門也沒有措施對街邊小店進行價格管制,從而使低價產品泛濫于市。
其次,眾多的塑鋼型材 生產廠家因近年來以"賣方市場"自居而忽視了對終端產品的開發,造成目前塑鋼型材市場以實德、海螺、柏高等半成品為主要品牌的現象。加上眾多消費者、房產開發商、物業管理公司一直以來只關注產品的原材料而忽視了門窗的生產制作、配件系統、型材設計對窗戶使用功能的影響等一些很重要的因素,造成"門窗無售后"的不合理現象合理化。
塑鋼門窗行業現象及其原因分析
第三,眾多的街頭加工點并無品牌意識,以滿足客戶買"相因"的心理需求為出發點,即便客戶給出的價位低得離譜也要一味去迎合。由于賺錢效應的驅使,街邊小店只好偷工減料或減低材料品質,從而引發了成都的"掉窗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