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2025年,我國城鎮新建建筑將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2030年前,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達到峰值。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上述要求。
據《中國建筑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2022)》顯示,2020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50.8億噸,占全國碳排放比重的50.9%。其中21.7%為建筑運行階段產生的排放,29.2%則來自建筑生產和施工階段。隨著城鎮化提速,我國建筑領域減碳日益艱巨,而如何在建筑行業上下游減少建筑能源消耗,成為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課題。
“作為建筑外圍結構的門窗產品,其節能性能的優劣將直接影響整個建筑的節能水平。門窗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既是建筑高效節能的關鍵,也是構建舒適人居環境的關鍵。”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綠色低碳發展專業委員會成員張晶在全國門窗行業綠色低碳技術大會暨《綠色低碳企業評價通則》團體標準啟動會的現場說道。
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是門窗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2022年10月,國家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任京東表示,近十年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6%的經濟增長,單位GDP能耗累計降低26.4%。
實踐證明,綠色低碳并沒有和經濟發展相割裂,反而培育了經濟增長新動能。與之相對應的是,有業內人士指出,綠色低碳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將成為我國門窗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不過,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標準化委員會副主任周妍玥指出,我國大多數行業、企業面臨的現實狀況,一方面是可預期的綠色低碳產品與企業的發展藍海,另一方面則是缺乏統一的評價標準與體系,造成行業、企業綠色低碳轉型路徑不清晰、市場混亂。
周妍玥還表示,“從標準維度上,有必要基于我國及國際現有的綠色低碳相關標準體系,建設適應我國行業、企業情況的綠色低碳企業評價標準體系;從評價維度上,需要專業機構根據標準體系,進行相關的評價工作,一方面幫助企業明確自身碳排放核算情況,另一方面幫助企業發現可優化提升的方向,為企業指明節碳減排的綠色發展轉型之路。”
在周妍玥看來,通過評價體系系統性的技術和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量化經營過程中的環境成本與風險、企業資源節約利用或應對氣候變化的效益及成果。而通過標準及評價服務,可引導企業開展綠色低碳企業創建工作,發掘可優化提升的方向,為企業指明節碳減排的綠色發展轉型之路,提升企業綠色綜合素質,提前布局未來新的行業競爭。
對此,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啟動了《綠色低碳企業評價通則》團體標準編制工作,為企業的綠色低碳轉型錨定方向。據了解,《綠色低碳企業評價通則》的評價指標主要為:基礎設施類指標、污染物排放類指標、生產與經營指標、能源、資源類指標、產品指標及管理體系指標。
8月26日,由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綠色低碳發展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全國門窗行業綠色低碳技術大會暨《綠色低碳企業評價通則》團體標準啟動會于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縣舉行,探討門窗行業企業綠色低碳發展路徑,并研究如何通過有效控制資源能源消耗、采用綠電、使用可再生資源等方式,將構建綠色低碳企業的理念、方法與產業實際相結合,促使門窗行業向低碳經濟發展,從而推動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
破題門窗行業耗能
相較于傳統制造行業,門窗行業具有較強的定制屬性,每個門窗產品幾乎都是項目性制造。而低碳節能的要求促使門窗企業產生新的技術標準和構建競爭壁壘,也使得門窗行業有新的發展機遇。而如何在門窗層面減少建筑能源消耗,實現可持續發展,記者觀察到當前社會上諸多力量都在積極尋找相關破題方法。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副會長、全國建筑幕墻門窗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王洪濤指出,企業應依法設立綠色門窗工廠,并且相關工廠在建設和生產過程中應遵守有關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近三年(含成立不足三年)無較大及以上安全、環保、質量等事故。對利益相關方的環境要求做出承諾的,應同時滿足有關承諾的要求。
所謂綠色工廠,是指實現了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廠。王洪濤指出,綠色工廠應在保證產品功能、質量以及生產過程中人的職業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引入生命周期思想,優先選用綠色原料、工藝、技術和設備,滿足基礎設施、管理體系、能源與資源投入、產品、環境排放、績效的綜合評價要求,并進行持續改進。
據記者了解,佛山市新豪軒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在云浮的生產工廠開展了“14兆瓦屋面光伏發電”項目,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發電,年上網電量預計1333萬千瓦時,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每年可節約3853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250噸,相當于為地球種了13萬棵樹。在滿足自身生產制造用電需求的基礎上,多余電量亦可供應其他需要的用戶,切實緩解工業區電力供應緊張局面。
此外,四川大學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副教授、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專家王洪濤也在會上指出,企業實現碳中和可以建立全生命周期碳中和MARC模式,即建立企業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管理體系(Management);按標準核算企業和產品(含供應鏈)碳足跡(Accounting);持續40年的全過程協同創新和減排(Reducing);持續的對外宣傳(審核認證、披露、采信)(Communication)。
“現在被越來越多人熟知的碳足跡實際上是基于1993年的首個產品生命周期方法延伸出來的。30年來,碳足跡和生命周期評價LCA方法與工具已經日益成熟。全生命周期碳中和思想正在成為國內‘雙碳’政策的重要內容,且國內政策日益重視,全國各地陸續啟動碳足跡平臺建設。”王洪濤說。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并指出,要完善工業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建立重點企業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等標準,探索建立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標準;積極參與國際能效、低碳等標準制定修訂,加強國際標準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