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
全國人大代表、金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剛——
聚焦建筑節能倡議打造綠色能源產業鏈
在“雙碳”背景下,各行各業都在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走上了節能降碳的道路。連續6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金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剛,在27年的履職路上不斷為行業發聲。今年的全國兩會,他帶來了“關于對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中應用BIPV技術產品進行補貼的建議”和“關于支持打造綠色能源產業鏈的建議”,將目光再次聚焦到了節能降碳話題上。
★ 推廣BIPV助力降低建筑碳排放
“建筑領域作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源頭之一,對于實現碳中和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玻璃行業技術進步、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為發揮玻璃行業技術產品優勢、服務于我國‘雙碳’戰略目標提供了契機。”
王剛向《中國建材》雜志表示,一方面,超白壓延玻璃規模產量、技術質量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保障了光伏產業鏈安全,為實現光伏產業快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開發了一批具有節能、安全、發電等功能的玻璃新產品,為建筑領域節能降碳提供了新途徑。但目前在應用過程中仍存在不足。
如當前集中式發電已得到大規模應用。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2023年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6.1億千瓦。但在建筑領域,僅有少數大型公用建筑、標志性建筑、體育場館應用BIPV技術產品,總體上仍處于試點、示范建設階段。而且,BIPV技術產品普及應用比例小,產品優勢、市場潛力未得到充分發揮。
據了解,早期建設的玻璃幕墻,已有60%達到壽命周期,需更換或升級。根據調研數據預測,到2025年,國內幕墻及屋頂BIPV面積合計約6億平方米、裝機需求100GW,市場規模1792.34億元。如此巨大的市場,如何更好促進BIPV技術和產品應用在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和新建建筑上應用成為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對此,王剛建議對新建建筑、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中應用BIPV技術產品的項目,將財政補貼直接給予建筑業主或直接投資者。
“補貼實施和監督也非常關鍵。”對此,王剛提出,在資金來源方面,補貼資金可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也可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形成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補貼資金使用和管理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為主負責。在項目申報和審核方面,建議符合條件的項目業主或單位可向管理部門提交項目申報材料,經審核通過后可獲得補貼資格。在補貼發放方面,可按照財政補貼規定的程序和標準,及時足額直接給業主發放補貼資金。在加強對補貼項目和資金的監管方面,可加強對補貼項目的評估和驗收工作,確保項目質量和效果。建立健全補貼資金監管機制,確保補貼資金專款專用,防止騙取、挪用等行為發生。
除此之外,還可以采取加強政策引導,分解細化建筑領域碳達峰中目標要求,對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和新建建筑項目,明確應用BIPV等技術產品的利用率、覆蓋率等具體要求;加強對BIPV技術產品、綠色建材等宣傳推廣,提高社會認知度,促進普及應用等措施進一步促進BIPV技術和產品應用在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和新建建筑上應用,從而推動發展節能低碳建筑、加快優化建筑用能結構。
★ 亟待打造綠色能源產業鏈
能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當前從我國能源結構看,非化石能源加快成為供給增量主體。2023年新增能源生產總量中,非化石能源占比超過40%,能源生產供應體系加速低碳化發展。從產業體系看,綠色低碳技術加快跨入世界先進行列。我國新能源發電技術處在世界第一梯隊,為全球貢獻了70%以上的光伏組件和60%的風電裝備。能源產業鏈綠色化、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當前我國在能源轉型進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難和挑戰。”王剛告訴記者,目前能源需求超預期增長,每年新增一個英國的能源消費量,預計今后一個時期仍將維持剛性增長。我國能耗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六大高耗能行業能耗占比高達75%,“十四五”單位GDP能耗降低指標進展滯后于預期。集中連片新能源發展用地、用海空間不足,新型儲能、光熱發電等價格機制尚未健全,能源轉型政策合力亟待加強。
對此,他建議,一是在特定區域打造綠色能源產業鏈,提升我國綠色能源產業發展水平。要推動綠色能源產業發展,要么選擇在核心市場區域、要么選擇在具備生產低成本區域,這是綠色能源產業能否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對區域產業規劃要堅持產業鏈思維,在優勢區域推動綠色能源產業的延鏈、強鏈,打造可以與國際同類產業的競爭優勢。在綠色能源產業鏈培育過程中,對鏈條中關鍵環節產品所屬行業存在產能過剩、“雙高”的實際問題,要避免“一刀切”,實行“一企一策”。把“以鈣鈦礦、碲化鎘柔性電池為核心的綠色能源產業鏈”納入國家重點支持產業鏈目錄。
二是對建設綠色能源產業鏈打好財稅、金融等政策“組合拳”。金融部門制定多種方式的資金幫扶政策,給予幫扶資金利率優惠,支持綠色能源產業鏈條企業在項目建設和運營方面的資金需求。
三是加強綠色能源產業技術創新。鞏固拓展新能源產業優勢,優化能源科技創新機制,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大型風電、高效率光伏的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