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中國建筑集團下屬的中國建筑興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建筑興業”)面臨著國際市場和國內建筑行業下行的雙重挑戰,因此正嘗試在業務方向上進行轉型。
中國建筑興業副總裁朱敏峰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公司正在推動建筑與能源的進一步結合,即BIPV(光伏建筑一體化),通過這種方式,讓傳統建筑變成可以發電的節能建筑,從而推動建筑從耗能向產能、節能轉變。
中國建筑興業是幕墻領域的龍頭企業,其幕墻業務遍及5大洲、11個國家和地區、43個城市,累計承建1000余座建筑幕墻項目,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哈利法塔的雙曲幕墻來自中國建筑興業。2023年,中國建筑興業主營業務收入86.66億港幣,同比增長13.0%,股東應占溢利為5.8億港幣。
但如同大部分建筑類企業一樣,中國建筑興業的幕墻業務正面臨市場環境的快速變化。朱敏峰用“普通幕墻競爭慘烈,高端幕墻寥寥無幾,規模型企業尤其稀少”來形容國內目前的幕墻市場。他說,國內幕墻行業正處于洗牌過程中,這也是建筑類央企被迫轉型的時候,只有從低端走向高端,才有出路。
該企業為此投入了大量研發成本,試圖在能源賽道上找到新的市場。朱敏峰說,到2030年,公司凈利潤目標為30億港幣,其中傳統幕墻業務凈利潤目標為15億港幣到20億港幣,新業務BIPV凈利潤目標為10億港幣。
經濟觀察報: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雙重壓力下,中國建筑興業正在做出哪些改變?
朱敏峰:之前我們的主要戰場在海外,但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們近年來做了戰略調整,在持續穩固港澳基本盤的基礎上,最近兩年開始重點拓展內地市場,而海外市場則在不斷優化。
從時間線上看,2019年左右提出了戰略調整,定下2025年做成30億港幣規模的目標。這也是配合集團整個戰略轉型的需要,原來思路是“建筑+投資”,現在的思路是“科技+建筑+投資”,我們是集團做科技轉型的抓手之一,將來也會作為一家科技型企業發展。
2030年之前,我認為BIPV市場空間都會比較大,它既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具備技術顛覆性,能夠改變整個行業,這是我們的主攻方向,我們正在攻克BIPV產品研發難題,以期提高產量。
經濟觀察報:建筑企業作為傳統產業,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哪些困難?
朱敏峰:的確,我們在材料科學、建筑技術上的創新比較難,因為建筑上的工業革命還沒走通。傳統建筑行業只有鋼筋混凝土、勞務隊伍、建筑設計,沒有人工智能。但光伏給建筑業和制造業進入能源賽道提供了機會,我可以建設很多電站,讓它們變成可運營的資產。所以我預判,未來這方面的市場空間很大。
BIPV是個突破口,BIPV能讓建筑自己能發電,原來的節能幕墻邏輯是減少能源損耗,現在的光伏幕墻能自己產生能源,這是一個新的戰略定位。
經濟觀察報:目前光伏并網是個難題,地方并網收緊指標對中國建筑興業有什么影響?
朱敏峰:不同城市和不同區域對并網要求不同,比如北方一些城市光伏電站較多,變壓器容量飽和;廣東地區相對好一些。目前新出臺的政策鼓勵電網市場競價、交換等,也是為了解決并網難題,但并網難題最終不能只通過電網解決,建筑自己發電以及光儲直柔——即在建筑領域應用光伏、儲能、直流配電和柔性交互四項技術——才是更應該關注的方向。
前幾年,集中式電站發展很快,成本也低,但集中式電站占地太多,影響農業和水域的發展,所以收緊對我們來說不是限制,反而是一次機會。我認為集中式電站場景一定越來越少,BIPV反而有更多的市場空間,和傳統能源企業相比,我們有彎道超車的機會。
經濟觀察報:用幾個關鍵詞來形容國內幕墻行業,有哪幾個關鍵詞?
朱敏峰:普通幕墻競爭慘烈,由于門檻低,中小型企業非常多,高端幕墻企業寥寥無幾,大規模企業比較稀少。總體來看,國內很多小企業,做到20億港幣規模已經不錯了。中國內地幕墻市場空間廣闊,但產品低價競爭嚴重,行業集中度低。
經濟觀察報:建筑業下行對中國建筑興業的營收和利潤有什么影響?
朱敏峰:分兩方面看,一是我們正在拓展新加坡海外市場,生產制造放在中國內地,訂單在海外和港澳,內地原材料價格的優惠,能優化我們的成本;二是我們主做的高端幕墻具有穿越周期的實力,而普通幕墻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會更大。所以,在勞務和原材料價格有更多空間時,高端幕墻利潤空間更可期。
隨著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道路,幕墻行業也將迎來新的變革,最近我們接觸的業主,明顯對于幕墻的品質和質量要求更高,很多項目要求我們港澳團隊參與,這些都體現了內地幕墻市場在發生變化,向著更高品質、更高標準、更加高端的方向發展。
經濟觀察報:在目前的行業周期中,中小企業會不會被逐漸淘汰?
朱敏峰:現在正在經歷這個過程,房地產行業的下行導致很多中小型企業資金鏈出現困難,這也是洗牌的過程、產業轉型的過程。建筑企業迫切需要轉型,不轉型一定穿越不了周期。
經濟觀察報:預判一下傳統幕墻市場會面臨哪些風險?
朱敏峰:一是市場變化風險,內地、港澳、海外市場不確定性依舊存在。
第二,海外市場開拓需謹慎。企業出海需要關注商務風險、文化風險、供應鏈風險。比如我們現在拓展新加坡市場就走得比較慢,先充分調研再著手大規模項目,要控制好運營風險。
第三,氣候風險。幕墻工程主要是屬于高空與臨邊施工工程,隨著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及其影響程度增加,氣候變化對企業業務帶來的風險變得越發可見(如颶風、暴雨、洪災等有機會對建筑工地造成破壞,酷熱天氣對工人造成健康影響,或會引致施工進度延誤),也導致監管要求收緊,更具抗御氣候變化能力的營運模式將成為大勢所趨。
同時幕墻行業本身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首先,幕墻行業屬于建筑相關的專業細分領域,受市場周期性影響比較大,行業周期性特征明顯;其次,由于普通幕墻的技術比較成熟,行業門檻不高,所以幕墻中低端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率普遍不高;第三,幕墻行業是由設計、采購到生產、安裝的全產業鏈過程,業務鏈長是行業的顯著特點。因此,在新區域業務拓展過程中,往往受到供應鏈配套性、當地市場的規范標準、市場準入條件等地區差異性帶來的風險。
經濟觀察報:如何讓投資人更好理解企業的轉型方向?
朱敏峰:幕墻本身屬于細分市場,很多投資者對這塊不夠了解,幕墻也是全球化特征明顯的市場,存在大量跨界機構。下一步,我們要尊重不同企業差異,根據企業自身歷史情況,針對財務和非財務項目進行考核。從投資者的角度考慮,我們已經對“十四五”期間的業績指標凈利潤進行細化,加大科技投入,做差異化競爭。到2030年,我們的凈利潤目標是30億港幣,其中傳統幕墻業務要做到15億港幣到20億港幣,新業務BIPV要做到10億港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