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飯很隨意,愛小吃不愛大宴,很怕所謂的盛宴或正餐,晚上十點之后超飯時的晚餐多是在快餐店里解決的。我愛吃德州豪門集團下屬的快餐店——永和豆漿里的“炸大排”,外酥內嫩。并且由于山東人實誠,飯菜給的量一般都比較大,豪門也是把“老老實實做人,實實在在做事”當成他們做企業的內訓。我對德州豪門的“炸大排”情有獨鐘,以至于上個月出訪臺灣和臺灣人就餐也吃到“炸大排”時,我給他們開玩笑:正宗的在我們大陸,在我們德州,不信你們去一趟,嘗嘗就知道了,真的。在我從臺灣回來后,豪門集團邀請我去講課,我就把這一段加到講課內容中了,我發現聽講的每位豪門人臉上都洋溢著自豪的光芒,那是一種在自己公司獲得肯定后從內到外閃耀的自信,當時我借題發揮,講到了自信和可信的關系,講到了品牌的“內圣外王”。
不得不承認,生活在中國傳統文化氛圍里的我們,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而“內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所以我們在潛意識里流動著這種基因。什么是“內圣外王”?“內圣外王”最早出現于《莊子·天下篇》里,儒家將它發揚光大并將其思想趨于完善。在“內圣”方面,孔子主張“為仁由己”、“克己復禮為仁,”一個人能不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仁人,關鍵在于自己,正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外王”方面,孔子以“修己”為起點,而以“治人”為終點——“修己以安百姓”。在孔子的思想中,內圣是基礎,外王是目的,內圣和外王是相互統一的,只有內心不斷的修養,才能達到內圣,成為仁人君子,也只有在內圣的基礎之上,也才能夠達到外王的目的——齊家、治國、平天下。
品牌的“內圣外王”遵循同樣的先內后外的思想,我們文化中稱為品牌兩信,即對內自信對外可信。要贏得消費者的心,讓消費者信賴,必須進行“內圣”修煉,即“對內自信”的修煉,沒有自信的人對外是沒有王氣和霸氣的。還是以“炸大排”為例,當我以客戶的身份,甚至是一位有知名度的著名客戶,在其內部向他們反饋他們的商品好時,炸大排的大廚師傅是最榮光的一位。當時我講,這位師傅以后要挺起胸膛來走路了,但這成績僅僅是一位師傅的功勞嗎?絕對不是的,像豪門這樣有一定規模且相當規范的餐館業集團,他們的工作程序按SOP來操作,且每一個人的背后都會是一幫人,一群人在做支撐做后盾,一個小小的大排,其后面有采購、配料、質檢等等一系列質量體系,還有衛生、上菜等服務體系來保障,所以“炸大排”的榮光,不僅僅是讓大廚師傅感到榮光,更要讓相關的每一位員工自信,使大家懂得一個團隊可持續的動力是來自于大家。當團隊自信之后,他們會更愿意改進創新,永和豆漿服務人員的服務會更加到位,這樣在不斷激勵與被激勵的團隊他們也才會不斷地使品種差異化,服務品質化,越來越贏得客戶的心。最終“炸大排”的品牌成為永和豆漿的招牌,成為顧客不斷累加的王者之菜。
我不知道豪門的朱老板是否有足夠的“野心”走出去稱王稱霸(其在德州的各類飯店已占飲食業高端),但我知道作為一名客戶我已喜歡上了“炸大排”,并且因口味的偏愛認為德州的遠好于臺灣的,并且還撰文為他們做免費的宣傳。試想如果多一些我這樣的客戶,他們怎么能達不到“外王”的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