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營銷,首先要研究消費者;在中國要做營銷,首先要研究中國消費者;要研究中國消費者,首先要研究中國人的性格;要研究中國人的性格,首先要研究中國的民族文化和深層心理。有了這些,很多營銷的潛規則應聲而出。
一、從中國人性格和文化角度來看營銷
按照特勞特的定位理論和心智資源理論,我們可以把中國人腦子里面的心智資源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外層,是最活躍的,就是大腦每天接受大量信息的那一層;第二層是相對穩定的,但也在改變,這個層面和特定的人群是有關系的,我們稱之為時代烙印;第三層是超穩定的,是最深層的中國人幾千年來形成的基因,就是中國人的文化沉淀。
這樣,我們在做營銷時,就知道哪一部分是應該迎合的,哪一部分是可以改變的,哪一部分是可以利用的。我們下面一層層地來講。
超穩定層超越了我們個人的生命周期,是文化積淀,比如中國人文化積淀上的幾個萬古不變的取向:家族取向,注重家庭倫理;關系取向,注重和諧和相互信賴;權威取向,注重對權威的依賴;輿論取向或面子取向,注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從眾心理;漠視精確取向,不擅長于數據,做事喜歡模糊或不精確;人情取向,講人情,不守紀律;等等。
這些超穩定層不是容易改變的,它們在我們營銷時,是可以利用的。
對于第二層次,就是時代烙印,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烙印,60到70年代的人都有“文革烙印”和“改革開放之初的烙印”,比如:那個年代的人都記得電影《少林寺》,記得電視連續劇《上海灘》、《霍元甲》等等,這些時代烙印對我們做營銷時,是可以迎合的。
第三個層次,即現在的流行,比如現在流行網絡游戲,年輕人要酷,到2008年奧運會前,中國肯定流行運動熱,等等,這些屬于第三個層次,在做營銷時,同樣可以迎合它們。
那到底怎么做呢?
潛規則1:“中國式單一品牌”法則
我們現在很多企業在品牌戰略上費盡腦筋,在單一品牌、主副品牌、多品牌、混合品牌等品牌結構方面,不知道該選擇哪種戰略。甚至有的企業采取了多品牌和混合品牌的戰略,結果往往導致慘敗。 有人認為,適合中國企業的品牌結構只有兩種,一種是單一品牌策略,另一種是主副品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