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銘品牌策劃傳播機構策劃總監 尹再明
木門行業近三年的飛速發展,其實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過去的區域性發展到今天的全國性產業化發展趨勢,由過去現場制作和材料性產品到今天的成品化和集成化發展,從作坊式生產和經營到現在工業化及品牌經營。據筆者多年的行業研究和全國市場走訪調查,以及在為個別企業提供品牌策劃和市場推廣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木門行業的發展其實是住宅產業化延續和消費者需求變化的過程,行業中開始顯現出一些新的動向與趨勢,木門企業需要以新的思維狀態應對市場變化,筆者簡要總結如下,以期拋磚引玉。
關注住宅成品化發展趨勢
21世紀,我國房地產業出現“工業化”進程加快的跡象,而住宅房地產全過程的開發建造是走向工業化的標志。與此同時,住宅建造過程的細分和專業集成商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住宅產業的技術水平、生產效率和工業化程度。
住宅成品化、工業化及集成化,是未來影響木門等木制品企業產品定位、市場運作、營銷管理等領域革新的重要因素。
工業化住宅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它具備明顯的優勢。首先是建設周期縮短;其次是預制構件,現場安裝,預制成品、半成品量達95%以上;第三是現場文明施工程度高,工業化住宅可以通過提高質量、效率來提高效益,自然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一次性住宅的裝飾裝修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幾乎是土建與安裝工程總造價的50%左右,市場的需求必然呼喚著裝修產業的崛起。住宅產業化要求全過程的工業化,因而就不可能放任裝修工作長期由“馬路游擊隊”掌管,毛坯房將會退市,成品房所占比例將日漸擴大。
隨著住宅市場中開發商和購房者逐步走向成熟,市場最終會認可成品房,開發商也將能提供滿足各種需求的成品房,這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重視消費觀念和需求變化
傳統木業是手工或半機械化,作業單一而管理粗放,并且效率低下,勞動強度大,還時時受粉塵及噪聲污染,因此資源利用率低,所提供的產品也未能在品質和環保上有更大的保障。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住宅產業的飛速發展,要求我們的提供的產品已不是簡單的、功能性的東西,而應該是一種體現標準化、集約化、環保化、個性化的載體,并彰顯人文化、精細化、科技化的消費元素,以引導消費潮流和時尚,當然,還承擔著珍惜資源、保護自然的責任。所以說,現代市場環境下的產品,要求提供的不僅是功能和使用價值,也不光是質量和環保的基本要求,還要滿足消費者享受人性化服務、人文關懷、品牌消費的需求。
品牌營銷日漸成行業熱點
過去的店面規劃,反映出木門企業的摸索與成長,以及在市場生存發展中的一些問題,如裝修缺乏規劃、品牌意識淡薄、廠商合作脆弱、重業務輕服務、市場定位模糊、經營規劃粗燥等,現在這種情況在一些企業中開始發生變化。
據木門專業委員會統計,截止2006年底,其中年產值超過500萬元、有能力達到《木質門》行業標準的企業達到2000家,已經和正在創建品牌形象的企業達300家,還有后來居上的木門“新秀”,異軍突起,眾多品牌紛爭激烈,跨業資本也在介入。
2007年始,品牌營銷日漸成為行業熱點和眾多企業關注話題。個別企業開始不光搞品牌形象策劃,也有企業開始重視深層次的品牌文化和戰略規劃建設。
在產品、品牌、管理上求變
當前,木門企業需適時把握好發展機遇,結合自身發展需要和實際情況,不斷提高自己創新經營能力。“新”不是孤芳自賞和盲目求新,應該注意創新方向和把握以下幾個方面,否則會陷入盲目求新的怪圈。
一是產品創新。好的產品開發會帶來好的經濟效益和品牌效益,很多企業也講創新,但模仿和自我欣賞性的創新太多,與市場脫節,另外,產品創新不僅包含了工藝技術,還要兼顧外觀的適用創新,這方面要注意市場調研和商家市場信息反饋處理的能力,不可盲目硬搬、抄襲,否則長此以往,就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特色,也許還幫了別人,而嚴重者還會吃“侵權”官司。
二是品牌模式。目前,產品同質化現象在各行各業已有出現,木門業也不例外,而且因為很多企業品牌規劃能力還欠缺,特別在品牌推廣和運營屬于傳統模式,無論產品和市場定位都不夠清晰,在文化訴求和差異上尋找不到合適自己的、合理的品牌形象包裝,這就需要符合企業自身的品牌運營模式。
三是經營管理。好的市場和機遇來臨時,給企業帶來難得的發展機會,特別在木門行業快速上升階段,還很大部分存在著作坊式和家族式管理,還在依賴個別管理者的經驗管理,從中可以看出企業經營管理的脫節和滯后。比如產銷失衡,缺乏有效的訂單反應機制、與經銷商合作脆弱,及廠長一走管理混亂、員工流動頻繁等現象。這方面可適當導入符合實際的先進管理工具和制度,“人性化”的規范管理,激發員工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
當然,創新不能停留在口頭和想法上,要因地制宜建立創新激勵的管理機制,真正培養敢于和善于創新的技術與管理人才,在市場運作上拓寬品牌推廣思路,對于創新產生效益的人和事要給予獎勵,比如設立創新獎勵基金等,當前行業內少有在技術和品牌創新上的專項投入。往往是懂技術的不懂管理,懂管理的不懂技術,設計的懂平面,卻不懂工藝,更少有關注市場動向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可以說,未來的市場是品牌制勝的市場,而能夠樹立起品牌全國性知名度、美譽度的企業,肯定是不斷創新的企業,脫離創新,墨守成規,盲目復制的企業很難有贏得未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