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策劃團隊沒有新鮮創意,多年如一天地堅守某種促銷方式時,他的方式已經大眾化了,雖然疲累卻不會有太多收獲;當一個品牌與眾多品牌一起爭奪某個市場時,他注定將會走入大眾化推廣方式,最終疲累而沒有太多收獲。
肉食動物世界里,有一些動物,它們群居作戰,常年在草原上不斷奔跑著驅逐獵物,它們清瘦而忙碌,茫茫的草原,獵物可以自由地奔跑,因此它們常常需要連夜追趕,持續作戰三到四天。在追逐獵物的過程中,它們的疲累自不待言。
商業運作中,我們很多時刻都在扮演著不斷奔跑的角色,我們看到無數的獵物,但是我們往往忽略我們是身在草原,獵物有他們自己的喜好,也有他們分散奔跑的路線,于是,我們的追逐,最后總是以疲累的方式來獲得些微的回報。
我不曾一次地反思過現在零售促銷的方式,過去最被媒介和消費者關注當然是大力度的降價和折扣,但是這樣的方式正是一次殘忍的追逐與逃避的過程,消費者在被價格追逐的奔跑中已經疲累,一些消費者已經在大折扣面前失去了興趣,而商家在追逐消費者的過程中,也已經發現利潤不在如早幾年那么豐美,每次的爭奪總是以辛勞無獲而結局。
最近的兩個月,我突然對研究購物中心的消費數據發生興趣,于是做了一些數據分析,突然間發現一個很重要的信息,我比較了兩大類的活動,一是由購物中心主導的商品促銷活動,另一是是由購物中心主導的文化活動,兩者之間居然出現另人驚訝的結果,無論是客單量還是客單價,文化活動都遠遠高于商品促銷活動。
這個數據或許不具備完全的參考價值,因為目前處于夏季,所有商品單價都并非很高。但是為了更加科學地去找出其中的秘密,我又選擇了品牌知名度稍高和品牌知名度稍低,但兩者之間風格比較接近的一些品牌來作為重點比較,發現知名度高的比起知名度低的品牌在銷售上要高出更大比例。
這些數據分析讓我確信,并非所有價格上的促銷活動就是有效的,在一定條件下,消費者更喜歡自由地去消費,而不是被一些外部因素所刺激。
在這點上,我訪問并觀察了身邊的一些朋友,她們大多是企業中層管理人員,她們喜歡的品牌都是類似esprit般的,當她們進入這些店鋪的時候,她們根本不在乎明天這個品牌是否五折,只管這件衣服是否符合試衣時候的心情。而這些朋友,她們身邊的更多朋友,都是和她們一樣的消費者,以前她們喜歡逛百貨公司,現在她們更喜歡逛購物中心。
這些不論是親自體驗或者是數據一直在刺激著我的思維,我們充當奔跑不休的草原肉食動物已經太久了,我們總是在做著一些我們主觀意愿的事情,而沒有真正去研究過消費者喜好的變遷。我們躲在裝有空調的房間里,一遍遍地搜尋網絡上的信息,希望解答自己的困惑,然后又在困惑之中隨意地堆砌出一些格式好看語言優美但卻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的策劃方案。
這個現象我將它稱之為“大眾化的疲累”,當一個策劃團隊沒有新鮮創意,多年如一天地堅守某種促銷方式時,他的方式已經大眾化了,雖然疲累卻不會有太多收獲;當一個品牌與眾多品牌一起爭奪某個市場時,他注定將會走入大眾化推廣方式,最終疲累而沒有太多收獲。
而從一個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回報才是最終的評定標準。我們能否帶來回報?我們如果繼續疲累地工作下去,不讓新鮮的思維進入,一成不變地走著老去的路,那注定是要失敗的。不論任何時候,我們都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適應與改變,適應需求,改變方式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