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向媒體表示,盡管四季度數據還未統計清晰,但預計2008年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約5億平方米,而2007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7.6億平方米,這意味著2008年的商品房銷售下跌了21%。另外,根據央行公布的房地產貸款數據顯示,個人住房消費貸款的增長速度回落明顯。量縮價滯成為目前房地產的主流形態,為了破除這一形態,齊驥認為,目前各地房價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是仍高于普通居民支付能力,激活房地產市場的關鍵還在于房價的合理定位。
由于歲末年初,為了“保增長”需要,必須借助于房地產消費的重新啟動,出臺了大量針對購房者和地產商的“利好”,例如契稅減免、利率下調等等。不過卻對地產界形成了一種“持續性政策刺激的期待”,使得“救市”預期變成了房地產價格彈性調整的阻力。 對中國人來說,房產投資是一個很容易被“神話”的品種。中國人多、城市化率低,于是很容易形成“剛性需求”的假設。金融危機正在“深度發作”期初始,房產價格的高位回調很容易被看作是一種“暫時的調整”,尤其全社會并沒有完全感受到實際收入流(不包括財產性收入的月收入流)的明顯衰竭勢頭,對于一部分人來說,會構成一種“房價很快反彈”的錯覺。
縱覽世界諸國的房地產波動歷史,幾乎沒有出現過在“向下經濟周期”的V型反轉的,即使出現過也成就了“反彈時期的套牢盤”(例如上世紀80年代的英國)。同時也沒有出現通過貨幣政策刺激可以阻止房價下調的。這里面的機制很簡單:房地產按揭其實對應的是弗里德曼式的持久收入假說(一生的收入流),而不是凱恩斯式的當期收入流。也就是說,政府減免些稅,或者調低利率制造當期收入流的繁榮(因為按揭的成本變低)并不十分有效。
如果民眾對自己持久收入流有一個判斷,覺得在持久收入流面前房價還是很高,那么他們依然會放棄購買。他們會認為,當下的降息僅僅是一個“當期舉動”,沒有長遠性。因為房地產按揭年限比較長(至少15年以上),在未來消費者肯定會遭遇到一個“升息周期”,于是從長遠看,利率的變動對于房價的影響是很輕微的。對房價的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家庭的財務平衡方程——即家庭的每月持久收入流能否匹配按揭支出流。例如在計算目前的利率的時候,我們就不能按照下限利率4.16%(在基準利率下銀行給予7折的優惠)來算,而是根據6.12%來算(這是對未來15年的利率水平整體評估),那么對于北京上海這樣地方,均價1.2萬的90平方米房子,其每月按揭支出依然在8000元。這對于不斷衰減的民眾收入流來說,是一個比較艱難的價格。所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會認為,“各地房價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是仍高于普通居民支付能力”。
過去的房地產價格狂飆的基礎力量不是地產投機或者開發商欺詐,而是從2002年-2007年中國民眾整體收入流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長,這一爆發性的增長會造成“過度樂觀”并最終“透支”在房價上面,現在當民眾看清楚其整體收入流不會像過去那樣增長,于是他們就用一種“悲觀”的眼神來看待資產價格,這一姿態最終將“支付”于房地產未來價格上。這是一個亙古的“起落定律”,新的故事將嚴格遵照舊的歷史。即使有一些富裕人群,他們擁有房產手握資金,但由于“民眾收入流永恒增長”基礎的喪失,他們也不敢隨便“入局”炒作房產。這也意味著即使“二套房”解禁也不會帶來房地產市場的反轉。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