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月6日開始,澳大利亞開始對中國鋁型材企業征收16%的臨時懲罰性關稅,這將影響到國內700多家鋁型材企業、20億元左右的銷售額,引起國內鋁企一片嘩然。
據了解,此次發起對中企兩反(反傾銷反補貼)的企業為澳大利亞國內最大鋁型材生產加工企業Capral Ltd.和G. James Australia Pty. Ltd,時間為今年5月份,澳方于6月正式立案。目前澳大利亞的裁定僅為初裁,終裁約在明年三四月份才能出來,當前正是中國鋁型材企業應訴的黃金時期,部分涉案企業正與在南海鋁業協會、佛山經貿局等部門積極溝通,準備下一步的應訴工作。
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鋁型材產品輸澳大利亞達2.507億美元, 700多家出口企業多數集中在廣東。細分起來,出口1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31家,主要集中在廣東;出口2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4家,占總量一半以上,其中3家在廣東。
事實上,在遭遇澳大利亞“兩反”調查之前,南非與加拿大分別發起對我國鋁業的反傾銷及“雙反”調查,但我國企業在南非取得全行業零稅率的結果,而在加拿大則遭遇滑鐵盧。
目前我國出口到澳大利亞的鋁型材售價為2500-2600美元/噸,16%的懲罰性關稅將抬高其200美元/噸左右的成本,無疑會造成部分中企退出澳洲市場。據不完全統計,澳大利亞對鋁型材的年用量大概為14萬-16萬噸,Capral和G.James等本土廠商大概占其中的2/3,剩余1/3大都來自中國,且中企占據市場比例愈加擴大,于是引起澳大利亞兩大企業的迅速反彈。
有業內人士分析,該事件還是一個貿易保護主義的枷鎖在起作用,特別是在金融危機之下更會愈演愈烈。中國企業應該現在就開始抱團,向外界展示中國企業的聲音與實力,如此才不會在其它國形成一個“惡性懲罰性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