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公布的PMI重回榮枯線以上的信息,無疑給剛剛受到三季報沖擊的有色行業帶來了一絲希望。
10月官方制造業PMI指數為50.2,回升到榮枯線(50)以上,連續第二個月回升,并創下了自7月以來的4個月新高,“這表明我國經濟有回暖跡象”,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指出。受此消息影響,有色板塊在11月1日全天大漲2.71%,資金凈流入91818.49萬元。
這其實符合了很多機構的預期。
一位上海基金公司的有色板塊研究員此前對記者指出,10月份經濟數據比較關鍵,9月份經濟數據可能有部分調節原因,如果十月份數據仍然樂觀的話,可能會帶動有色板塊形成一波小的反彈行情。
倒掛的困局:鋁生產一噸虧損500元
價格、成本、庫存和下游產業反映出的供需平衡,是決定有色金屬企業基本面的關鍵四要素。
當然,價格是一切的開始與核心。金屬行業的景氣度由三個因素決定:一是供求,作為一個強周期性的行業,同時做為一個全球化的行業,行業的供求依賴于全球經濟;二是流動性;三是美元走勢。
在全球經濟增速大幅放緩環境下,基本金屬價格今年繼續下行,而歐債危機發酵與美國QE3的推出,又一起推動了以黃金為代表的貴金屬的震蕩走勢。
在這種大環境下,來到2012年的第十一個月,很多基本金屬的價格已經處于成本線附近,其中尤以鋁、鋅、鉛為甚。
截至11月1日,上期所鋁、銅、鋅和鉛當月合約收盤價分別為15220元/噸、57040元/噸、14685元/噸和15180元/噸,長江鎳、錫現貨均價分別為117000元/噸和147750元/噸。
而這些價格已經無限逼近成本,有些甚至已經造成了倒掛。以鋁為例,電解鋁的生產成本中大約生產一噸電解鋁需要1.9噸氧化鋁,14500度電,合成電解鋁生產成本約在15300-15700元/噸,部分甚至更高。
而目前15200元/噸左右的鋁價格,無疑已跌穿鋁冶煉企業的生產成本線,若按15700元/噸的生產成本計算,鋁純冶煉企業每生產一噸就虧損近500元。
而這種情況已持續了漫長的時間,從上期所的鋁當月期貨合約價格來看,2012年上半年的大多數時間,其價格在15900-16000元/噸左右苦苦地支撐。
然而臨近6月,中國部分地方政府對鋁冶煉企業實行財政補貼的消息,使得國內鋁價大幅下探,上期所當月鋁合約價格從6月中旬跌破15900元/噸之后,便再也無力上揚,一直徘徊在15300元/噸-15600元/噸左右的價位。
這點從有色金屬上市公司的2012年半年報中可發現,以電解鋁為主營產品的公司,其主營產品毛利率皆告負,維持在-1%左右。
“就今年的鋁行業來說,基本沒有不虧的,特別是電解鋁和氧化鋁虧得最厲害。如果公司沒有虧損,我的判斷是可能搞了其他副業。有其他的投資。”一位中部省級冶金研究所的專家對記者表示。
而對于鉛鋅兩個品種而言,1.5萬元/噸左右的價格,更是各鉛鋅純冶煉企業的惜售線。海通證券的研究報告就指出,“這一水平對于多數純冶煉企業,基本屬于盈虧平衡”。
“今年的鋅生產的成本其實增加不是很大,因原材料價格有下降,就鋅精礦而言,今年算低價。但相對來說,鋅原材料價位還是處在一個很高的水平。”一位長期跟蹤鋅行業的分析師對記者指出。
而由于有了“融資銅”這個金融屬性,銅的價格則與上述三個品種有微妙的不同,在今年銅一直受其金融屬性與工業屬性需求的博弈,維持整體震蕩的趨勢,相對平穩。
需求微弱:鋁庫存年內激增一倍
價格與成本倒掛趨勢已經明顯,供需關系也沒有好消息。從庫存角度看,鋁的基本面一片悲歌。
2012年,中國原鋁產量繼續刷新歷史高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1-9月中國累計原鋁產量為1476.6萬噸,同比增加10.6%。最新的消息是,西部地區仍在逆勢擴張電解鋁,比如河南神火集團在新疆的新項目,已經于10月18日投產,而這個項目將會帶來年產13萬噸的電解鋁。
國內鋁產量在穩步上升,進口氧化鋁量也在激增,目前港口庫存已經持續攀升。內外交困之下,中國鋁庫存激增。以上期所鋁庫存為例,截至10月底,已經接近45萬噸,較今年年初20萬噸的水平,激增一倍。
鋅也不遑多讓。相對而言,鋅的國內庫存壓力相對較小,近期上期所鋅庫存一直維持在30萬噸左右的水平,鋅的庫存壓力主要與外圍情況有關。“國外市場環境不好,限制了國內的出口量。”上述鋅行業分析師指出。
倫敦庫存是外圍需求很好的一個指標。與倫敦鉛在進入2012年以來一路下降的庫存不同的是,倫敦鋅的庫存一路攀升,從2012年1月初的80萬噸水平,一輪攀升至7月份的近100萬噸水平。另一方面,截至10月底,倫敦鋅的庫存水平再度攀升,已超過110萬噸。
庫存指標已經紅燈頻亮,下游直接面臨的終端需求數據也不好看。“有色的下游產業中,房地產,基建工程和汽車都占據很重要的位置。”上述有色研究所專家指出。
以鋅為例,上述鋅行業分析師指出,“中國的鋅消費量占全球的42%,房地產、建筑業、汽車占鋅消費總需求50%。”
終端需求房地產汽車等的數據,在9月份看來并不妙。中汽協數據顯示,9月汽車銷售161.74萬輛,出現今年2月以來月度同比首次下降。房地產銷量則在9月份開始環比衰退。
而鉛的對應需求可從鉛蓄電池企業來反映,眾所周知,這個行業也陷入了產能嚴重過剩卻依然不斷擴張的趨勢。數據顯示,今年8月國內共生產鉛酸蓄電池1498.9萬千伏安時,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達36.4%。
價格較為堅挺的銅也終于要面對其工業屬性需求的真實下滑,國際鍛銅委員會(IWCC)稱,與今年供應短缺不同,2013年,全球精煉銅市場預計轉向供應過剩28.1萬噸。
有色悲歌:中鋁成前三季虧損亞軍
而這些價格、成本與供需關系交織在一起的效果,無疑造成了一種格局:基本金屬積重難返,鋁、鉛、鋅等行業三季度幾乎全部大幅下滑,其中銅相較鋁、鋅、鉛等幾個品種而言,相對較好,稀有金屬則無法再現此前的輝煌,而貴金屬則是業績保持較為穩定的行業。
在鋁、鋅、鉛、銅等基本金屬上市企業中,中國鋁業以43.35億元的前三季度虧損,位居前三季度上市公司虧損第二位。
云鋁股份第三季度同樣不好過,凈利潤同比減少124.30%。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6.00億元,同比增長11.40%;實現營業利潤-1.46億元;實現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2194.57萬元。
ST鋅業第三季度業績也不好過, 期內公司總資產、營收及凈利潤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每股凈資產跌至-0.62元/股,較上年度期末大降663.64%;營業總收 入三季度下降49.38%,約為9億元,前三季度營收下降39.11%,約為33.6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一欄里,三季度虧損約5億元,同比 下降646.87%,前三季度虧損約8億元,同比下降190.02%。
主營銅的企業則相對“好過”,除云南銅業前三個季度虧損4044.81萬元,第三季度虧損高達8.06億元之外,但其他銅業公司業績較為平穩。
雖然比苦難深重的基本金屬上市公司情況稍好,但稀有金屬上市公司受累稀土價格低迷影響也無法再現此前三年的爆發性增長。
26家稀土永磁概念上市公司的三季報中,前三季度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的共有6家,這遠超了去年三季度只有一家凈利潤虧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