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部11月1日決定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據申請人估算,在2011年7月-2012年6月的調查期內,歐盟被調查產品的傾銷幅度為11.47%。申請企業希望通過這次“雙反”讓大家都回到公平競爭的狀態。
“希望通過這次‘雙反’讓大家都回到公平競爭的狀態。國外多晶硅生產商有足夠經濟實力和我們打消耗戰,一旦中國多晶硅企業在這次產業低潮中受到重創,它們又可以回到幾年前的壟斷地位了。”
11月2日,國內多晶硅生產商、重慶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稱重慶大全)投資者關系負責人何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道出心聲。
11月1日,應國內4家多晶硅生產商申請,商務部決定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雙反”(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重慶大全是申請企業之一。
根據申請企業目前掌握的數據和信息,包括德國瓦克化學公司在內的歐盟11家多晶硅生產商對中國市場存在傾銷行為,并獲得大量補貼。據估算,在2011年7月~2012年6月的調查期內,歐盟被調查產品的傾銷幅度為11.47%。
價格4年內下降75%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太陽能產業進入了一個低潮期,再加上歐盟、美國和韓國的不公平競爭,多晶硅價格一路下降。”何寧說,“公司去年最后一個季度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虧損,但公司的經營狀況相對于大多數多晶硅企業已經算不錯的了。”“中國規模以上的多晶硅生產企業原來有十幾家,但現在除了四五家還在堅持生產之外,其余都已關閉了生產線。就算碩果僅存的幾家企業,生產線也沒有完全開滿。”何寧表示。記者了解到,2012年初,江蘇中能、江西賽維LDK、洛陽中硅、重慶大全4家申請企業尚可維持開工,而到2012年第二季度,洛陽中硅和江西賽維LKD已接近完全停產。
事實上,2011年國內多晶硅當年表觀消費量比上年增長62%,硅市場需求的高速增長本應帶動國內產業的發展,但為何國內多晶硅產業自2011年以來陷入大規模停產境地呢?在何寧看來,這與海外多晶硅的不公平貿易有很大關系。
數據顯示,2008年-2011年,原產自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口絕對數量增長了272%,進口價格則下降了75%;2012年1-6月與2011年同期相比,進口絕對數量增長了34%,進口價格則降49%。
何寧說:“由于歐盟多晶硅的進口價格不斷大幅下降,國內多晶硅企業為了維持正常生產、保持市場份額,不得不隨之降價,這導致國內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乃至出現虧損。”數據顯示,2008年-2011年國內同類產品的價格成本差整體跌幅達到89%,2012年1-6月比2011年同期下降了94%。
歐企獲12億歐元補貼
在4家企業遞交的申請書中,歐盟多晶硅生產商還被指收受當地政府提供的巨額補貼,使其產品獲得了比中國同類產品更有利的競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