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沙家浜鎮玻璃模具生產的歷史可上溯到上世紀30年代初,該鎮一批青年農民到上海學“外國銅匠”,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批模具工,不少人成為上海乃至全國的玻璃模具行業中技術一流的模具師。上世紀70年代,這批老工人退休回鄉,在鄉鎮辦起了十多家玻璃模具企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沙家浜的玻璃模具群體越來越大。目前,各企業在自然形成的產品特色基礎上形成各自的拳頭產品,已形成鮮明的專業化生產格局。每個企業都具有自己的技術優勢與特色產品,使沙家浜模具企業成為一塊鮮亮的產業方陣。上世紀90年代初,由于沒有統一的行業組織協調,惡意壓價與惡性競爭時有發生,影響了這一行業的發展。再加上國內有限的市場空間,如果大家都做內銷,勢必出現僧多粥少的現象。沙家浜玻璃模具協會會長、精工模具董事長趙義元認為,這個問題靠單個的企業是難以解決的,必須由行業協會出面解決。在分析市場供求變化的基礎上,協會協調幾個骨干企業向外發展,并取得了自主進出口權。
目前,10多個企業的產品已進入德國、法國、美國、比利時、捷克等國家的高端市場,并與世界頂尖和國內著名的日用玻璃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由于技術力量雄厚的企業逐漸把精力放在外貿上,騰出國內市場給其他中小企業,初步形成了國內外市場有序分工、錯位發展的格局。
趙義元分析說,由于做外貿經常與世界高端的玻璃產品制造企業打交道,技術要求、工藝水平都以國際標準來衡量,這樣又帶動了做內銷的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內外并舉、分工協作、各盡所能、以外帶內、整體提升的良好效果,形成了大中小企業多贏的局面。
據了解,內外并舉的舉措,使全鎮的玻璃模具行業得到了良性的發展。現在沙家浜的玻璃模具生產,類似瑞士手表,瑞士手表家家戶戶都能裝配,而沙家浜的玻璃模具生產,下面有數以百計的模具加工戶為企業配套,中間有以做內貿為主的中小模具企業,上層有做外貿的骨干企業,玻璃模具之鄉名副其實。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沙家浜玻璃模具企業基本都是皮帶機床,手工操作,工藝落后,技術含量低,中低檔產品多。模具行業專家羅百輝認為模具精度決定企業競爭力,同樣先進的模具裝備才能保證模具精度,國內與國外同行最大的差距就在設備上,模具是一種高精度產品,沒有好的設備,就難以達到國際水平。目前,沙家浜鎮企業有300多臺套數控機床、150臺套三維立式銑床、100多臺電腦精雕機、500多臺電腦用于CAD制圖設計與三維編程設計。特別是精工模具公司還以250萬元引進了英國生產的世界上最先進的槍鉆車床,以89萬元引進了瑞士生產的爐前分析光譜儀,還有數控三維仿銑、復合銑、數字仿真技術、電腦熔化材質金相分析系統等等,實現了全自動數控化的歷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