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有家具到有像樣的家具,從打家具到買賣家具,從四川造到四川創,從自產自銷到走向全球……60年,四川家具 產業從無到有,60年,彈指一揮的歷史瞬間,不斷發展的家具產業 ,就在這樣一個60年內有了高速的跨越與升級。
在四川眾多制造產業中,近年來被四川省政府列為重點支持發展產業的家具產業,已經擁有5000余家家具生產企業,被業界譽為“中國三大家具生產基地”之稱的四川家具產業,家具賣場規模和數量堪稱全國第一,家具工業產業園區規模數量亦名列前茅,擁有眾多家具品牌大鱷:王學茂和他的八益家具廠;王建斌和他的掌上明珠 ;張友全和他的全友家私 ;尹顯建兄弟和他的雙虎家私;而好風景、九天、雙鳳、愛凡、浪度、雄峰、好迪、香楠林、天子等家具品牌,也無一不是赫赫有名。有資料顯示,僅2008年產值就超過300億,有業內人士預計09年結束后,“四川造”家具年產值將超過360億元,而2010年四川家具產值將達400億元以上。這奇跡背后,有著近50萬的龐大從業人群,他們作為家具產業的中流砥柱,不僅支撐著四川家具產業華麗提升,更見證著因為改革開放進程的加速、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上世紀60-70年代
木料憑指標供應
上世紀60年代初期,成都有了八家家具生產合作社,由各社的木匠師傅們組成。由于那時候板材、鋼材和基建材料都由國家統購統銷,合作社憑票購買一定數量的木材,制作好家具后再出售,但因家具總數量有限而并不能滿足所有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尤其在70年代初期,家具業生產受到大環境影響而產量驟減,由梳妝臺、板凳、大衣柜等組成的“36”支腳家具套,便成為那時嫁女娶妻的人家刻骨銘心的記憶。老謝說:“那時打家具的工具也就一把斧子、一把鋸子、兩把刨子、一把彎尺和一個墨線盒,木頭鋸多長多寬多厚,都用墨線繃一下,按照線條下鋸。那時候的家具根本沒有樣子,不考慮設計,只要做出來就有人買。”
80-90年代
改革開放帶紅家具產業
1984、1985年,允許個人辦理營業執照的消息讓老謝激動了起來,按政策只能照地名給家具廠起名,而老謝的“磨子橋家具廠”就這樣邁出了正規的第一步,當時還有個規定,一個私人老板不得雇工超過七個,于是,老謝將身上僅有的300元錢做了他的全部創業基金,在一環路租了一個200平米的臨街鋪面,150元一個月的租金并不算便宜,要知道那時候,一個工人的工資也僅僅只有三四十元錢。老謝從木材廠的熟人手里賒了一些木材,八個人就開始起爐開灶。回憶起當時的狀況,老謝說:“三門大衣柜360元,床320元,梳妝臺80元……最洋氣的是貼面家具,而工業的落后,我們只能用最土的辦法做工,漆水用的土漆,而貼面則用乳膠粘好之后,再用火磚壓邊,中間鋪上沙子,晾至1天多才能干。
接近90年代,寶麗板也出現了,好點的家具就是給家具正反面都貼上寶麗板,兩邊光面,看起來十分高級。搬新家的人,能買一全套貼面家具,再放一臺收音機,那感覺比開奔馳寶馬還提勁!”
90年代中期,借助于展會經濟為家具行業帶來了一次次發展契機,全國范圍內諸如北京家具展、上海家具展、廣東家具展等,極大地促進了行業交流和產品,有力地帶動了產業發展。有一次,來自德陽的一個中年人走到老謝的展廳里,直問要最好的家具,于是到現在,老謝還清楚地記得自己賣出的第一套高檔家具,顧客在當時算手頭寬裕的人家,于是在琢磨了幾天后,老謝在貼面家具上加了金邊設計,而送貨之后顧客非常喜歡,拿著1000多塊錢的貨款,老謝很高興。
2000年至今
品牌集群規模化發展
“四川家具80年代沒設計、90年代跑廣東、2000年出國看展覽,而現在,大多數知名家具都有了自己的專業設計研發團隊,有的甚至跟國外的設計師合作開發!更不用說從木匠自謀生路,到規模化的把產品在全國形成銷售網絡,還有政府對家具產業園的扶持和規劃”,老謝直感嘆:“變化簡直太大了!”
升級、轉型,品牌意識的逐漸覺醒,使得當年那些小家具廠,逐漸形成了具有品牌影響力的大企業,而各大家居賣場里,不僅有歐式、美式、簡約、古典、中式等風格,板式、實木、藤制、鐵藝、玻璃、石材、軟體等各類材質的組合,更讓消費者挑花眼;電視、報紙、網絡、路牌、公交車等等,都不斷刊登著各個家具品牌的宣傳;來自省外,甚至是國外的買家,也不斷向四川家具企業伸出橄欖枝。這一切意味著四川家具產業的發展進入了另一個新階段。從木匠手工制作、到小作坊式生產,再到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完成“三級跳”的四川家具產業正在不斷創新,也預示著四川家具市場未來的發展將更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