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估算,目前國內市場的澳礦現貨價格比長協礦低20美元,應當講必和必拓的建議具有相當的吸引力。為什么BHP如此慷慨大方而中國鋼廠不領情呢?關鍵在于暗藏"陷阱":實行指數定價,這意味著改變長協礦定價機制。指數定價到底對中國鋼廠有什么不利之處? 首先,指數定價是歧視性價格。鐵礦石現貨交易僅占海運市場的20%,主要集中在中國市場,日本、歐洲基本上沒有現貨市場。現行的鐵礦石價格指數以中國港口到岸價格為基礎編制,也就是說僅僅是針對中國現貨市場。如果實行指數定價,相當于按現貨價格結算,但是在日本韓國歐洲市場無法執行。作為最大鐵礦石用戶按現貨價格購買長協礦,這是一種歧視行為,是不公平的,中國鋼廠難以接受。 其次,指數定價實際上是按到岸價格結算,其中包含了海運費。眾所周知,海運費價格變幻無常,波動劇烈,最高時占到岸價格的一半以上。以今年為例,巴西 中國航線現貨運費從1月初的51美元/噸暴漲至6月份的108美元/噸,然后又暴跌至12月初的7美元/噸。為此鋼廠紛紛以自建船隊或長期租船方式規避海運費風險。指數定價方式,不僅使鋼廠失去鐵礦石價格議價能力,而且也喪失了規避海運費風險的主動權,將對鋼廠生產經營造成很大困難。 再次,對鋼廠和鐵礦生產商而言,簽訂長期協議,就是為了保證買賣雙方交易數量和價格的相對穩定,兩者缺一不可,這不僅對鋼廠有利,對鐵礦生產商也是有利的。一旦實行指數定價,相當于鋼廠向鐵礦商承諾了長期采購數量,但是沒有議價能力,價格風險敞口。利益的天平完全傾斜到鐵礦商一方。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對鋼廠而言,長期協議失去了存在意義。 如果接受這一建議,鋼廠所獲得的利益最多持續短短的三個月,但是將會徹底失去控制鐵礦石采購成本的主動權,后患是無窮的,就如同近期中國企業發生的一系列衍生品交易事件一樣,為了蠅頭小利卻陷入無盡的虧損。好在中國鋼廠對此有清醒認識,沒有落入"圈套"。 退一步講,假若必和必拓執意實行指數定價,中國鋼廠將別無選擇,被迫接招:中止長期采購協議,在現貨市場采購澳礦。到那時是購買必和必拓的礦石還是其他>其他>其他生產商的礦石,是以到岸價格還是離岸價格結算,鋼廠可根據實際情況自由選擇,指數定價也不是唯一方式。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