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過去30年跨國玻璃公司在中國得到快速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玻璃行業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外玻璃生產技術和設備供應商、玻璃產品生產商紛紛進入中國,給中國玻璃行業帶來大量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我國玻璃行業的快速發展。 英國皮爾金頓公司掌握皮爾金頓浮法玻璃生產工藝發明專利。在改革開放之初,1983年上海耀華玻璃廠與英國皮爾金頓公司在上海成立平板玻璃制造業的第一個合資公司 上海耀華皮爾金頓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簡稱SYP),這家當時國內最大的中英合資企業引進了皮爾金頓浮法玻璃生產工藝技術。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SYP主要業務覆蓋浮法玻璃、建筑加工玻璃和汽車玻璃三大領域。截至2007年底,公司總資產超過52億元,銷售收入達22.9億元。英國皮爾金頓公司在上海、天津、長春、武漢、桂林、常熟等地建設深加工玻璃生產廠,如今,英國皮爾金頓公司在華企業已成為我國最具實力和影響力的平板玻璃及加工玻璃外資企業。與此同時,美國PPG于上世紀80年代后期也在廣東深圳建廠。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我國改革開放進入了新階段,我國玻璃行業引進外資、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的步伐加快。旭硝子、圣戈班、PPG和板硝子等國際知名企業都在中國設立浮法玻璃和深加工玻璃生產廠。如今,世界所有跨國玻璃公司都已經進入中國市場,共有浮法玻璃生產線10余條,其他>其他>其他外資投資浮法玻璃生產線10余條,國內自行投資建設約150條浮法玻璃生產線,中國成為世界玻璃生產三大基地之一。 與此同時,以美國泰克曼工程公司、芬蘭Tamglass、奧地利Lisec、瑞士Bystronic、意大利巴伐朗尼等為代表的國外專業供應商把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帶到中國,如今,大多數世界知名玻璃裝備企業均在華建廠。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引進促進了我國玻璃裝備制造水平的提高,我國玻璃機械行業從小到大,成就了洛陽北玻、中山富山、濟南德佳等本土知名企業,國產鋼化玻璃設備、玻璃冷加工設備等從完全依賴進口轉變為實現大量出口,我國快速成長為繼意大利、德國之后世界最大的玻璃機械生產國和出口國。 我國玻璃工業存在的差距及發展趨勢 我國玻璃工業雖然在改革開放30年進程中有了長足發展,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不斷完善提高,但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存在一定盲目性,造成發展不平衡,周期性波動大,結構不合理,行業發展付出的代價過大等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資源、能源消耗高,綜合利用水平低。各項經濟技術指標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平板玻璃能耗偏高,平均單耗為7800千焦/千克玻璃液,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出30%以上。浮法規模偏小。平均為480噸/日,與國外相差約200噸/日。目前尚有幾千萬重量箱落后生產能力。 在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硅質原料的選礦回收率偏低,僅為65%~80%,綜合利用水平低。按目前平板玻璃產量計算,每年消耗硅質原料約2000余萬噸,無效排放達500萬噸以上。 在環境污染方面,玻璃生產過程中有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等廢棄物排放,每年排放二氧化硫約20萬噸、煙塵約2萬噸、氮氧化物約18萬噸等污染物,對環境造成一定污染,目前尚未得到有效解決。 二是產品結構不合理,優質浮法和深加工率偏低,節能玻璃使用率偏低。目前,普通浮法玻璃過剩,但同時存在結構性缺口,一些電子玻璃、汽車玻璃、高檔建筑玻璃等還需進口;優質浮法比率偏低,僅為28%;玻璃深加工率僅為30%,而世界平均水平約55%,發達國家達65%~85%。加工后的增值率我國僅為原片2.5倍,發達國家為5倍,因此在深加工率和加工深度上均有較大差距。 節能玻璃在建筑中的使用率低,中空玻璃、Low-E中空玻璃等節能玻璃在建筑中的使用率不足10%。而歐美基本普及中空玻璃;Low-E中空玻璃占全部中空玻璃的比例超過50%。 三是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我國玻璃行業雖然總量居世界第一,但相當分散,浮法玻璃企業就有50多家,平均規模只有年產600余萬重量箱。全國只有一家企業國內市場占有率在10%以上,規模在1000萬重量箱以上的企業只有11家,行業呈分散競爭狀態。而國際上,玻璃生產的國際化程度和集中度都很高。4大跨國公司集中了世界平板玻璃總量的41%和優質浮法玻璃的62%。我國企業在生產規模和競爭實力上均有較大差距。 四是產能增長不平衡,周期性波動大。一是玻璃行業與國民經濟發展及固定資產投資依存度大;二是玻璃生產連續性強,一經投產要連續運行6至8年才停窯冷修,中間不宜停產或壓產;三是企業分散,時有無序競爭,導致市場對產能過剩敏感度高,價格波動大。 五是市場不規范,無序競爭現象時有發生。當前,玻璃企業分散,產品檔次和質量良莠不齊。企業不在同一起跑線,競相壓價,"規范開放、競爭有序"的玻璃市場遠未形成。 上述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到玻璃行業當前的運行質量,也不利于長遠發展。必須加強宏觀調控,加快推進玻璃行業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走循環經濟的道路才是玻璃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