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化工沖動 在外界看來,魏橋集團有足夠的動力和能力擴大氧化鋁的產能。實際上,魏橋集團在過去的某些場合也曾提出要做中國最大的氧化鋁企業。 促使魏橋集團大踏步進入氧化鋁行業的動力,是原鋁產量的快速增長。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統計,2007年國內原鋁產量為1255.8606萬噸,而在7年以前,國內產量只有279萬噸,7年間產量增長4倍還多。原鋁的產量直接拉動了對氧化鋁的需求,而7年間,國內氧化鋁的產量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2000年氧化鋁產量433萬噸,2007年達到1945.6549萬噸,按業界提煉1噸原鋁需要1.93噸氧化鋁均量計算,2007年氧化鋁缺口仍在480萬噸左右。 有資可查的是,2003年是魏橋集團進入電解鋁產業的第一年,正是這一年集團下屬魏橋紡織在香港主板上市,募集資金24.5億元,2004年5月又以配股方式融資6.53億元。此舉大大緩解了集團層面的資金壓力。 魏橋紡織上市前的股權安排似乎給了魏橋集團董事長張士平充足的底氣。 作為第一代創業者,魏橋集團的財富積累與張士平個人有直接關系。耐人尋味的是,張士平應該有機會,但卻并未像大多數鄉鎮企業領導人那樣摘掉"紅帽子"。 依據魏橋集團短期融資券說明書和上市公司魏橋紡織報表,魏橋集團目前的股權安排是,鄒平供銷聯社和管理層分別持有集團89.99%和10.01%的股權,其中張士平在管理層持股中占4.53%。 張士平同時任供銷聯社黨委書記,其在供銷聯社內部的股權安排尚不得而知。按照相關法規,供銷社性質屬集體所有。"在分配上,供銷合作社除向國家照章納稅外,稅后盈余由供銷合作社自主分配。一部分作為公積金,用于發展供銷合作事業;一部分按股分紅和按在供銷合作社的交易額返還給社員;一部分作為合作發展基金和職工福利基金等。" 作為集團下屬上市公司,魏橋集團擁有魏橋紡織58.42%股權,上市公司管理層擁有6.95%股權,外資股占34.63%。根據2008年中報,張士平直接持有上市公司520萬股,占比0.51%。 以此推算,張士平個人在上市公司中擁有3218.31671萬股,以2008年12月24日收盤價2.7港元計,張士平在上市公司中的身家為8689.455萬港幣,較上市時的7.24億縮水近九成。這樣一個身家即便加上鋁電資產,與全球第一棉紗廠老板的身份相比,也沒有多少值得夸耀的余地。 另一方面,魏橋集團敢于在沒有礦山資源,不具備行業經驗的情況下大踏步進入有色金屬行業,很大情況下是其具備足夠長的產業鏈優勢。 魏橋集團氧化鋁項目的最初理由,就是宣稱從企業自備熱電廠粉煤灰中提煉氧化鋁 近3000MW裝機容量的熱電廠是魏橋三大重資產之一。其公開的介紹是,"熱電公司由最初78MW的裝機容量逐步發展到現有裝機容量百萬千瓦以上,規劃總裝機容量達448萬千瓦。" 據山東電網提供的數據,山東省58家統調電廠目前總裝機容量為4422萬千瓦。也就是說,魏橋集團一家的裝機容量將達到山東省的1/10。 據魏橋集團內部人士透露,除去2007年底拆除的第一熱電廠,魏橋集團目前共有9家熱電廠,60臺從15MW到135MW不等的機組。按70%負荷年發電能力約達190億度,2007年實際發電103.15億度。而在熱電公司內部傳言,集團準備再上20臺從330MW 到350MW不等的機組。若按此傳言計算,魏橋集團的總裝機容量將超過900萬千瓦。 如果以魏橋集團對外宣稱的448萬千瓦裝機規劃,按負荷70%計算,年發電量將達到270億度左右。而以魏橋集團400萬噸氧化鋁、55萬噸原鋁和30萬噸型材、80萬噸面紗及近20億米布匹耗電量按行業均量框算,每年需耗費約220億度電。以每度電價便宜0.2元計算,全年節約44億元。而如果按1000萬噸氧化鋁、100萬噸原鋁及型材框算,加上棉紡部分需耗電近460億度。這個規模下,每年電費就將節約近百億元。與此暗合的是,900萬千瓦裝機容量在70%負荷下年發電量約550億度。 除此之外,影響氧化鋁成本的碳素、燒堿,魏橋均已自己建廠或擁有合資企業,使成本控制到極低。 魏橋集團是否會將鋁產業中的產能控制在目前容量?業界的觀點是,以張士平的性格肯定也不會止步于此。但魏橋集團是否一定將氧化鋁產能擴到1000萬噸,恐怕要根據未來行業變化而定。 魏橋集團擴能速度的關鍵是2009年上半年的行業走勢。齊魯證券有色金屬行業分析師李莉說,有色金屬價格的走向與美元聯動性比較強,如今不確定的,一是美國汽車業的情況,二是信用卡是否還有新的危機。 逆勢調整 "未批先建"也許是魏橋集團鋁電產業格外低調的原因。 分析師張雙雙告訴記者,在最近的信用等級跟蹤評定中,中誠信國際給出魏橋集團評級展望為"負面"的評價。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便是二期240萬噸氧化鋁"尚未通過國家環保總局的環評驗收,生產經營面臨較大合規風險"。 更為嚴峻的是,"雖然目前這些項目能正常生產運營,但他們均沒有獲得國家相關主管部門的批準文件,由于公司氧化鋁未獲正式批文,未來發展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事實上,魏橋集團氧化鋁工程自開工建設以來就沒有擺脫"違規"的陰影。 2008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至立作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時曾提到,"山東魏橋鋁電有限公司一期160萬噸/年氧化鋁生產線‘未批先建’,被查處后,又違規開工建設240萬噸/年的氧化鋁生產線。" 但魏橋從自身近20年的歷史中發現,規模小就意味著出局的可能,做大后的企業才是獲得當地政府支持的最基本保證。 以魏橋紡織為先例。魏橋紡織現在有700萬錠紡機,為全球最大棉紡企業。魏橋集團董事長張士平曾說,魏橋之所以做到這個地步,一開始"完全是被逼的"。 1981年,張士平出任當地縣供銷社位橋油棉廠廠長,1986年投產毛巾廠,1989年開始建紡紗廠,第二年便趕上全國性強制"建檔升級"政策出臺,無法"建檔升級"的自然在被淘汰之列。魏橋的紡織廠一出生便面臨生死大考。 當時的鄒平屬撤地設市前的惠民地區管轄,地委書記視察時的講話透出弦外之音:"你這個一萬紗錠不行啊,據我了解三萬錠是個利潤點。"張士平隨后籌措1000萬元將規模擴大到三萬錠。資料顯示,這段時間全國平均規模為1.75萬錠,棉紡織系統內規模為3.4萬錠。 初嘗規模優勢后,5年中魏橋陸續投資1.6億元,至1994年達10.5萬錠。而這一年全行業虧損已進入第二年。此后在全國性"砸錠"浪潮的1998年,魏橋逆向投資3.3億元搶上設備,第二年兼并濱州一棉再次將產能擴大到33萬錠。據當時采訪魏橋的記者回憶,兼并濱棉的魏橋一舉成為山東棉紡企業的龍頭老大后,魏橋將集團總部遷往縣城,不僅"整個鄒平縣城的東部成了魏橋的大工地",而且在"成本、市場份額、采購、用工和銷售諸多方面有了談判優勢,甚至還有了和政府談判的砝碼,得到別人拿不到的諸多條件。" 相似思路下,2003年的"SARS"和國家實施的宏觀調控緊縮措施,魏橋再次逆勢而上,紗錠達到120萬只。 此后,魏橋不僅成為當地政府重點保護的對象,也得到資本市場認可。魏橋紡織2003年在香港上市時,市盈率和超額認購率均創亞洲金融危機后的新高。 然而,對魏橋集團而言,氧化鋁毛利率幾乎是棉紡業的一倍。2006年,魏橋集團氧化鋁達到51萬噸的產能,實際銷售49萬噸,收入12.34億元,毛利3.9億元,毛利率達31.9%。而據魏橋紡織2006年年報,該年棉紡銷售收入198.26154億元人民幣,毛利33.2309億元,毛利率僅為16.76%。 2007年,魏橋紡織銷售收入在集團總收入中占比為79.1%,貢獻的毛利卻只占總收入的43.55%;2008年上半年收入占比71.95%。鋁業收入占該集團總收入比重由2007年的16.84%上升到2008年的27.77%。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