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為了進一步宣傳規范管理對鋁行業發展和化解電解鋁產能過剩工作的作用和意義,正式公告第一批符合《鋁行業規范條件》(以下簡稱《規范條件》)企業名單,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召開媒體通氣會。
“此次的《規范條件》是不以企業的規模和所有制為前提,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有利于行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使一些落后的、不具備市場競爭能力的產能逐步退出市場。同時,也是貫徹落實‘向霧霾宣戰’的具體措施。”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司長陳燕海在通氣會上表示。
行業亂象日漸突出
近十幾年來,我國電解鋁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基本滿足了國民經濟發展需要,但行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滯后,粗放式的發展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目前,電解鋁產能已達3200萬噸,僅2013年即新增約500萬噸產能。產能無序擴張、產業集中度低、資源保障力弱、市場惡性競爭、環保壓力大等問題日益突出。據統計,2013年鋁冶煉行業虧損23億元,2014年1~2月鋁冶煉行業虧損29.3億元,是今年有色金屬行業惟一虧損的品種。
從行業管理角度看,存在兩個突出問題:一是現行管理方法不適應行業發展要求。電解鋁行業一直是宏觀調控的重點行業,行業管理主要依靠行政審批,例如,嚴格控制新項目上馬,銀行不予貸款,土地不予供應等。但在前期市場需求拉動下,在有產量就有效益的大環境中,企業更多地注重規模擴張,致使我國電解鋁產能逐年攀升,從2008年的1800萬噸快速增長到目前的3200萬噸,多年來通過行政審批手段嚴格控制產能收效甚微。
事實證明,電解鋁這樣的競爭性行業僅靠單一國家審批已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目前絕大多數電解鋁產能未經核準,企業生產經營面臨一系列政策障礙,嚴重影響了企業正常生產經營。
二是不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催生了行業亂象。我國電解鋁企業有電網購電、直供電、自備電廠、微電網等4種供電方式,由于電力體制問題,不同企業間用電成本差異巨大,企業處于不平等的市場競爭環境中,部分地區和個別企業依靠電價優勢,產能快速擴張。同時,由于鋁企業對地方投資拉動大,不同地區、不同企業在環保、財稅等方面也存在執行標準不統一的現象,加劇了市場的不公平競爭。
雙管齊下化解過剩產能
“針對鋁行業管理長期缺失,市場調節機制未能完全發揮作用的現狀,我們將行業規范管理作為加快鋁工業結構調整,提高行業管理水平的新舉措,這也是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的必然要求。”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駱鐵軍在會上表示。
2013年7月18日,工信部修訂出臺了《規范條件》,從產品質量、環境保護、能耗和綜合利用、工藝裝備、布局和外部條件、安全衛生和社會責任等方面,對現有企業和新建項目提出了標準。
在駱鐵軍看來,鋁行業規范管理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具體體現,是轉變政府職能的具體落實,是貫徹落實國務院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具體舉措。
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方面,《規范條件》在符合國家現行法律法規、產業政策和規劃基礎上,更加尊重市場規律,尊重歷史和現實,在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的同時,把著力點放在環保、節能、質量和社會責任上,引導企業依法依規生產經營。
在轉變政府職能方面,不同于以往的事前審批,規范管理強化事中事后監管,著重在質量、環保、能耗上對企業進行規范,促進產業政策與國土、環保、金融、能源、進出口等政策的聯動,保障公平競爭。
在化解過剩產能方面,只有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下發之前投產的、符合《規范條件》的鋁生產企業才能被納入國家規范管理的范疇,這與《指導意見》的嚴控新增產能雙管齊下。
此外,駱鐵軍表示,理順不同地區存在的電價不公平問題是避免重復建設的關鍵。實際上,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是放任企業自由,而應在公平的市場環境前提下,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建立公開、透明、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是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因此,下一階段工信部除了《規范條件》外,為了創造公平的行業環境,工信部還將研究其他方法向國務院提出進一步建議。
第一批名單公告
《規范條件》發布后,工信部組織開展了鋁企業申報工作,共有10個省(區、市)和中國鋁業公司報送了46家企業(共計54個項目)的申請報告,其中,鋁土礦項目7個,產能1849萬噸,約占全國的49%;氧化鋁項目9個,產能1768萬噸,約占全國的33%;電解鋁項目35個,產能1289萬噸,約占全國的40%;再生鋁項目3個,產能29.5萬噸,約占全國的6%。河南、山東、內蒙古、青海等主要電解鋁產區均積極組織了申報。
4月6日,工信部公告了第一批36家(共計40個項目)符合《規范條件》企業名單,其中鋁土礦項目5個,產能1720萬噸,約占全國的46%;氧化鋁項目8個,產能1550萬噸,約占全國的29%;電解鋁項目26個,產能955萬噸,約占全國的30%;再生鋁項目1個,產能10萬噸,約占全國的2%。
公告企業中既有中國鋁業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等中央企業所屬企業和云南鋁業、河南神火、青海橋頭鋁電等地方國有企業,也包括東方希望、山東南山集團等民營企業。
“預計將有80%的電解鋁產能將在符合《規范條件》名單中,我們將穩步推進鋁行業規范管理工作,爭取年內再公告1~2批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沒有進入名單的企業要加強改造、升級,如果確實還達不到規范條件,今后將被逐步淘汰。這相當于一個紅名單,沒有在紅名單里的企業實際上就列入了黑名單,金融機構包括上市和相關部門將以此名單為依據開展相關工作。”駱鐵軍在會上表示。
同時,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有色處處長陳學森在會上表示,工信部將對公告企業進行動態管理,具體措施是,由于電解鋁對我國每個地區來說都是高能耗企業,在各地方都設有節能監察大隊,每個企業都是節能監察大隊的監測重點,工信部準備下一步出臺相關細則,例如,每年從節能監察大隊調出其對準入規范企業的監測數據,如果不符合準入條件,通過現場核查后,如情況屬實,將發布公告取消其資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