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入千家萬戶的光纜到蘋果手機的蓋板玻璃,特種玻璃已經隨著光電技術的飛速發展悄然進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但在該領域,我國卻與發達國家在技術上存在巨大差距。由于起步晚、起點低,中國企業的特種玻璃發展之路遭遇到了包括知識產權壁壘在內的重重障礙。
特種玻璃行業是一個寡頭壟斷行業,像美國康寧、日本旭硝子這些產業巨頭,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淀,構筑了龐大而堅固的專利壁壘。在光纖、超薄玻璃基板這些技術密集、附加值高的領域,由于技術發展迅猛以及復雜化、精細化的特點,企業被嵌入日益復雜的專利網絡中。在關鍵技術領域,甚至有多個專利重疊交織形成的專利群,使得企業在將新技術商業化之前,必須獲得多個專利權人的許可。這種類似生長茂盛、相互交纏的專利“灌木叢”體系,也被稱為“專利叢林”。面臨種種制約,中國企業如何穿過茂密的“專利叢林”?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著力。
首先,借鑒優秀創新主體的經驗,掌握核心技術。我國企業應當學習國外優勢企業,摸索適合自己企業的研發模式,同時注重對研發團隊素質的培養和學習機制的建立。通過整合智力資源、不斷優化流程,從而提升技術研發能力。
其次,提高專利申請質量。目前國內企業專利申請質量總體較低,應合理利用優先權、PCT國際專利申請及分案申請等,提高專利申請效率,爭取更多專利授權,以應對競爭對手專利布局的挑戰。另外,還需根據“生產導向”和“市場導向”原則,對專利申請的目的地和種類進行選擇,合理利用地域資源以便實施專利布局。
最后,制定和實施完善的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國內企業應在取得的專利成果基礎上,構建完整的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并將其融入企業整體發展戰略之中,使知識產權戰略與企業其他相關政策緊密結合,以獲取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