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5月《國務院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發布以來,國際產能合作成為我國深化與有關國家互利合作和共同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一帶一路”等重大經濟和外交戰略的重要抓手。這不僅是促進我國產業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營造有利環境的重要支點,而且對助推其他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和城鎮化,幫助相關國家擴大就業、應對世界經濟低迷帶來的挑戰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然而,一些國內外輿論將國際產能合作誤讀為“傾銷落后產能”,甚至認為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對此,我們有必要進行深入分析,正本清源,以正視聽。
國際產能合作是優勢產能合作
中國推動的國際產能合作,實質上是先進產業和能力的輸出,是將產業整體輸出到不同的國家,幫助這些國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制造能力。這是順應世界產業轉移基本規律的創新之舉、共贏之舉。
國際產能合作是中國最先進或比較先進的產能“走出去”。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綠色發展深入人心的當今世界,技術和環保指標均不達標的落后產能,沒有生存和發展空間,不具備國際產能合作條件。只有具備絕對優勢或比較優勢的產能,才是國際產能合作的基礎。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制造業已經具備了相當大的優勢,在鋼鐵、有色、建材、電力、鐵路、機械、電子、輕工紡織等重要行業里,都具備了相當強的制造能力,這些產業的制造水平、技術標準大體上都在國際最先進或比較先進的水平。過去一年的實踐足以證明,以高鐵、核電、電信、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為主導的國際產能合作,在裝備制造、工程建設、企業運行管理等方面,都達到了比較高的水準,明顯屬于優勢產能合作而非“傾銷落后產能”。
國際產能合作促進中國積極主動淘汰落后產能。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為了順應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和中國經濟新常態,我國加快了經濟結構調整步伐,下大氣力在國內主動關閉和淘汰了不具有規模效益、能耗和環保不達標的落后產能。2010年8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下達了18個工業行業的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水泥、造紙、印染、焦炭、煉鐵、鐵合金、制革等行業共2087家企業在當年關閉。之后幾年,工信部每年都公開下達淘汰落后產能的目標任務,淘汰了大量的落后產能。2015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去產能、去庫存、清理僵尸企業等作為重要的經濟工作任務,一些行業陸續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也強調直接淘汰落后產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過去,中國人奉行這樣的理念,發展同世界各國的經貿往來和合作交流;今天,中國同樣不會將瀕臨淘汰的落后產能轉給其他國家,更不會向其他國家輸出污染去破壞當地環境。
國際產能合作是世界產業轉移基本規律的體現。自19世紀以來,多輪大規模國際產業轉移明顯推動了人類的工業化進程。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也曾受益于來自發達和較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轉移。當前,全球產業結構加速調整,基礎設施建設方興未艾,發展中國家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為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我們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充分運用產業規模、技術水平方面的優勢,推進國際產能合作,促進中國與世界的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事實證明,中國推動的產能合作在國際上頗受歡迎。僅2015年就有17個國家同中國簽訂了產能合作的備忘錄或者協議,加之此前已經投產或尚在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和工業園區,一個覆蓋亞、非、拉、歐四大洲的國際產能合作布局正在形成。
國際產能合作打造互利共贏新樣板
中國推動的國際產能合作,力求創新發展,吸引更多國家參與,提高相關國家參與國際產業體系的能力,打造出越來越多的互利共贏新樣板,為曲折復蘇中的世界經濟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極。因此,國際產能合作實際上是中國作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對全球經濟做出的突出貢獻。
中國推動的國際產能合作不是國內產能的簡單或水平式跨國轉移,而是結合相關國家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經濟發展需要,按照對方國家的法律,探索合作的新方式、新路徑。中國與非洲的“三網一化”合作,與拉美的產能合作“3乘3”模式,都是以產能合作為突破口,推動中非、中拉經濟合作的新探索。這不僅有利于完善非洲和拉美的工業基礎設施,而且將直接提高其工業化速度、城鎮化水平,為當地創造機會參與全球產業合作,帶動其發展經濟、升級產業、擴大就業。
中國推動的國際產能合作不是片面追求單方面的利潤回報,不會剝奪其他國家的發展機會,反而會帶動更加廣泛的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構想與俄羅斯倡導的歐亞經濟聯盟對接,使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哈薩克斯坦中國工業園、中俄經貿合作區為主要平臺的產能合作,成為加深該地區政治、經濟、安全合作的重要支撐。近年來,中國企業在世界33個國家建設具有境外經貿合作區性質的項目,打造產業合作平臺,形成產業集群,為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樹立了樣板,積累了經驗。
中國推動的國際產能合作不僅涉及資本和設備,而且涉及技術、操作規范、管理能力的合作,以及發展理念、發展模式和發展經驗的交流。當前很多發展中國家工業體系不完善,制造能力比較欠缺,他們迫切希望通過引進先進技術、發展理念和管理方法提升自身的工業化水平。中國愿意在產能合作的基礎上加強發展理念、模式、經驗的交流,互學互鑒、共同提高,幫助這些國家提高企業生產技術管理能力。
綜上所述,國際產能合作是新時期中國特色國際經濟合作的重大舉措,是對各國加強經貿合作意愿的積極回應,是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充分體現。在世界經濟低迷、國際環境錯綜復雜的背景下,中國本著義利并舉、合作共贏、開放包容、市場運作的原則推動國際產能合作,是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發展趨勢,抓住國際產業體系加快重構的機遇,尋求同相關國家共同利益匯合點,帶動相關國家深度合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創舉。隨著國際產能合作的不斷推進,中國資金、技術和設備越來越多地進入國際市場,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體系的融合將進一步加深,中國將在發展中國家工業化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