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行業已是狼煙四起,烽火連天,光是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品牌就有5000多家,如果算上一些小企業和小手工作坊的話,應該不少于2萬家,如此眾多的廠家要生存和發展下去,自然面臨著殘酷的市場競爭和蠶食,再加上目前國家推行房產新政,建材行業更是一片蕭瑟。面對這樣的市場行情,可以說,中國的木門行業已經迎來了第一輪企業品牌和市場商家的淘汰賽,現在是誰有實力誰才能生存下去,正應了時下的一句流行語:剩者為王。
但就是在這樣的低谷期,仍有很多木門企業還在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他們大多是相關行業轉型過來的企業品牌,比如地板、家具、樓梯、板材等,這些企業憑著他們自身的一些優勢,例如品牌、技術、渠道、原材料供應等,也都想來木門行業分一杯羹。另外,還有部分有實力的企業開始趁機擴張和兼并,擴大自己的實力。據行業調查數據顯示,去年廣東省就有七家200畝以上的木門工業園破土動工,其它如四川的長壽、黑龍江的木門生產基地擴廠的就更多。
那么,中國最近幾年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企業涌入木門行業呢?他們下一步又將如何生存和發展下去呢?川王木業負責人認為,首先是因為木門行業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市場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二三線城市的發展空間更為廣闊;其次是因為進入木門行業門檻低,有些人認為只要有廠房、技術工人和少量的資金就可以進入;再次是木門行業整體品牌格局尚未形成,區域品牌有很大的生存空間。當然,也還有其它原因,這里就不一一而言了。
正是因為上述各種原因,所以最近幾年木門行業的品牌一下子多了很多,但現在這些企業又不得不面對一個嚴寒的冬天,那就是極少一部分企業在滿負荷生產,品質、服務及供貨周期都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另一部分企業又無單可做,或者是面臨時而有單時而無單的尷尬局面。在這樣一種局勢時,木門行業的第一輪洗牌已悄然開始了。這個時候是誰有實力、誰有品牌影響力,誰才能撐到最后,而且這種局面會隨著國家樓市新政的繼續推行及更多的后起之秀品牌涌入木門市場后,行業和企業的生存戰將會變得更加深不可測。
這個時候,無論是新企業還是老品牌都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另外,從目前市場上了解的經銷商的銷售情況來看,也能反映出些許端倪。很多新開的門店,一個月接不了一兩個單,有的甚至半年都接不了幾個單,這樣大多新商家的生存也變得異常艱難,于是很多商家就開始了自己的"殺手锏"計劃,不惜代價進行"價格戰",只要消費者給錢就賣。原先的品牌專賣店定位,就變成了雜貨鋪,什么、免漆門、推拉門、銅門等等,統統往店里擺,喪失了自己品牌的特色和風格。這樣一來,很多品牌廠家的政策也就沒法執行到位,于是,有些廠家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政策不給商家落實,最后的結果,大多是不歡而散,更多的商家選擇了換品牌,而廠家也同樣面臨換商家的不利局面。
目前有實力的廠家和商家都應該看到,行業混亂和危機的背后,其實隱藏著更大的發展商機,它會令更多想進入木門行業的企業和商家望而卻步,同時淘汰一部分不適合自然生存法則的企業和商家,從而增加現有品牌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讓行業的發展更加規范。
既然行業的陣痛已經來臨,我想作為企業和商家而言,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借用古圣先賢的智謀來說,就是要"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等待時機,蓄勢而動。當然,對于有實力的木門廠家和商家來說,他們更想說的是"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樣,被清洗過的大地將會變得更加生機勃勃,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