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雖然疫情這只“黑天鵝”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各行各業的工作部署和安排,但是大家也難免會做一下預測。那么,2020年玻璃行業的“年景”如何?一方面,受疫情影響,金融危機和房地產低迷導致的玻璃行業不景氣看不到回暖的跡象;另一方面,今年提出的新基建帶來的玻璃行業的利好,同樣不容忽視。2020年,玻璃市場尤其是玻璃深加工將何去何從?
相信大家也可以見到,近幾年尤其是今年在疫情的影響下,經濟運行形勢有明顯的放緩現象,對我國玻璃深加工行業的影響和沖擊的較大的,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產值出現了下滑,部分企業出現了虧損,銀行貸款的減少和資金鏈的短缺是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題。
當然,環保形勢依然嚴峻,未來三年仍需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中之重是打贏藍天保衛戰,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
從整個玻璃深加工企業區域分布及市場行情來看,玻璃深加工企業主要的“困局”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規模小,西部市場不飽和
我國深加工玻璃企業主要分布于華南、華東、華北三個區域,與平板玻璃的產業布局一致。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涉及玻璃深加工的企業數量近萬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僅500多家。行業規模分化嚴重,企業良莠不齊,發展缺乏長遠規劃、技術上缺乏創新,經營上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無法形成規模優勢,尤其是西部市場不飽和,浪費了寶貴的資源,不利于行業的發展。
二、是同質化導致市場競爭無序
平板玻璃行業的產能過剩,實際產量7.7億重量箱,產能利用率不到67,產能過剩情況相當嚴重;從過剩性質分析屬于結構性過剩,一般建筑用普通浮法玻璃嚴重過剩,而優質浮法玻璃比例僅為35,無法滿足高檔加工需要,部分品種還需要進口。
三、是產品結構不合理
國內平板玻璃產能存在嚴重失衡,中低檔玻璃產能嚴重供過于求,高科技含量的玻璃產品則相對短缺,難以滿足國內加工玻璃市場的需求。加工玻璃的情況與此類似,高端產品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品種有待豐富;市場發展無序,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因此玻璃深加工產業整合升級亟需加強。
從上述市場困境來看,作為玻璃深加工企業該如何破局,應該是整個行業層面深度思考的問題,從零畫一,而不單單把自己企業的命運置之行業隨波逐流或偏安一隅。古語道: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小鐵曾咨詢過多位玻璃行業專業人士及供應鏈專業學者,在玻璃深加工企業該如何”破局”問題層面上,給出如下建議:
一、是嫁接新資源抱團取暖
所謂的“新”資源是區別于“舊”資源而言,以往的工程訂單的獲取多有這些“舊”資源的灰色收入而存在,從而造成產品質量的下降、品牌口碑的缺失,無論怎樣的“粉飾”,終究難逃當今輿論的法典。而“新”資源的存在,并不是全部舍棄原有的“舊”資源,只是在其資源并重上選擇利于企業發展的資源而已,在抱團取暖上,形成品牌效益、產品溢價。
二、內部挖潛,嚴控成本
內部挖潛包括提高生產效率、控制生產成本、控制資產投入、控制管理費用與營銷費用等措施。成本的降低,可使企業獲得充分的競爭優勢(相對于競爭對手的),成為企業階段性制勝的法寶。
三、向西部轉移生產基地
為降低供應鏈成本,小鐵建議玻璃企業可以考慮把生產基地加速向資源地、市場地轉移。啟動西部轉移的措施,通過轉移生產基地,相信土地、人員等生產成本都有所下降,這樣的措施可以繼續下去。
各大玻璃深加工企業可大方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路還在腳下!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