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裝配式建筑是指由預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裝配而成的建筑,預置混凝土結構(PC)、鋼結構(PS)、木結構是裝配式建筑的主要三大形式。裝配式建筑采用的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式施工的形式,決定了它在很多方面優于傳統建筑施工,解決及避免了當前傳統建造的施工現場面臨的許多難點。
三類裝配式建筑結構各具特色
我國裝配式建筑PC結構應用最多,集中應用于水利工程、橋梁等建筑,過去作為試點的保障性住房亦大多使用PC結構,PC結構在三類構架中強度最好、防火、防腐性能最出色。
鋼結構應用集中于公共建筑、工業建筑,住宅建設應用較少。在三類構件中具備工業化程度最高、抗震性能出色、結構靈活得房率最高等優點。
木結構環保性能出色但建造成本高,應用最少。
鋼構成本劣勢將逐漸消失
裝配式住宅類項目更多采用PC結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傳統土建施工企業更熟悉混凝土工藝,鋼結構人才相對欠缺,另外一方面是鋼結構在平均成本上不占優勢。在平均成本方面,鋼結構>PC結構>現澆。根據住建部《裝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額》,鋼結構高層住宅平均造價為2777元/平方米,較PC結構高層住宅高約8.5%-27.4%。
但是,隨著裝配式建筑的裝配率提高,建筑業人工成本逐漸走高,鋼結構裝配式建筑相較其他裝配式建筑結構人工費占比最低,因此從中長期來看,鋼結構裝配式建筑相對現澆建筑、PC結構裝配式建筑的成本劣勢將逐漸消失。
政策引導促行業發展提速
當前,部分地方政府明確發文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采用裝配式建筑。過去采用裝配式建筑的保障性住房大多以PC結構為主,主要源于施工企業更熟悉混凝土工藝、成本優勢及鋼結構人才較緊缺。
但是自2019年3月27日住建部建設市場監管司發布的“2019年工作要點”中首次單獨提及鋼結構試點,同時提出將選擇部分地區開展試點,并將試點地區保障性住房、裝配式住宅建設、農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貧搬遷中明確一定比例工程項目采用鋼結構裝配式建造。
政策引導采用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將使行業發展提速。
其實早在2017年3月出臺的《“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及配套管理辦法,就明確提出2020年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達15%以上,其中重點推進地區20%以上,2025年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達30%。
據統計,裝配式建筑中鋼結構建造方式占比大約21%,近年來政策推廣力度正持續加大,增速有望超過裝配式行業發展速度。據悉,到今年年底,南京等城市裝配式建筑占新建筑面積的比例將達到30%以上,為推動建立成熟的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建設體系提供了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