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小店“上網”生意旺,1200萬家小店收入超過去年同期。借助直播和短視頻等方式吸引更多客源;利用支付寶等數字工具收款記賬、自助點餐;通過互聯網銀行信用貸獲得融資、及時“自救”……這是當下許多小店經營者的日常。借助互聯網經營手段,中國小店在防疫期間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7月6日人民日報)
小店是我們最常見的實體經濟之一,有數據統計顯示,我國小店總數約為1億,這些小店普遍規模不大,90%日流水小于3萬元,52%員工數不到5人,很多是夫妻店,但就是這些小店,共計撐起了3億人就業。可以說,小店是不可忽視的經濟發展力量和疫情之下穩就業的“壓艙石”。
由于受經濟下行和疫情影響,小店經營與其他行業一樣,一度也面臨重重困境。但隨著線上經濟呈燎原之勢,很多小店經營者很快嗅到了商機,紛紛開始展開線上業務,并在相關政策幫扶下迅速開始自救。小店經營者們嘗試數字化轉型升級,努力適應眼下的新經濟潮流,同時由于疫情之下線上服務需求猛增,水果店、燒烤攤、雜貨店、服裝店都一改往日的經營模式,越來越多地邁向“送貨上門”服務模式,保住了店面并有效地擴大了銷量。
作為社會實體經濟的“神經末梢”,小店經濟的回暖具有極強的象征意義,它意味著整個相關的產業鏈會隨之恢復生機。小店營業額的增長,勢必能盤活供貨商手里的商品存貨,讓上游供應鏈活起來,同時也反映出民眾的消費熱情在持續攀升,這種良性循環無疑可以進一步刺激經濟的復蘇,進一步喚醒市場的活力。
當然,小店自救成效顯著,也得益于來自社會的幫扶體系助力。一方面,政府出臺減稅降費、金融支持、消費刺激等扶持政策,緩解小店的經營困難,降低其經營成本;另一方面,為推動數字化賦能小店經濟,幫助小店轉型,各大互聯網企業也對小店提供了技術支持,形成了系統性的小店培育幫扶體系。正是在這樣的幫扶體系下,眾多的小店很快完成了數字化的技術升級,迎頭趕上了這波新經濟潮流,并給自己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這也證明,盡管疫情對中國的經濟形成了一定的沖擊,但國民經濟的韌性始終都在,出于生存和發展的剛性需求,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店主,都在困境中毫不言棄,抓住一切機會自救,這既是個體頑強求存的真實寫照,也是整體逆風前行的社會鏡像。國家稅務總局近日制定印發《關于小型微利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延緩繳納2020年所得稅有關事項的公告》,通過稅費優惠政策精準幫扶,助力小店經濟發展。可以想見,對小店這樣的微小實體經濟,還將有更寬松的環境和更有力的幫扶措施,而街頭巷尾這些最常見的小店,也已成為中國整體經濟復蘇的一個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