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初的一個礦業論壇茶歇期間,一位澳洲小礦商抱怨,盡管澳礦依然受歡迎,但中國的買家們在態度上已發生微妙變化。“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他們認為礦山是整個鋼鐵產業鏈上獲利最豐厚的,而現在,有人會認為,澳礦的利潤存在秘密交易”。
上周,全球第二大鐵礦石生產商力拓(RioTinto)鐵礦石部門主管山姆·沃爾什(SamWalsh)表示,力拓與中國鋼廠之間的鐵礦石價格談判已經終止。山姆·沃爾什還表達了“希望盡快重回談判桌”的愿望。
澳礦還逐漸退出了現貨市場,這是力拓為避免交易風險而做出的選擇。力拓CEO艾博年(TomAlbanese)稱,“實際上很多中國鋼廠已同意5月份與日本鋼廠達成的降價33%協議,盡管中國還未正式接受這個基價。目前公司的多數鐵礦石都是以長期合同的方式銷往中國,采用的臨時價格與同日本確定的基準價格一致,并繼續這樣做直到談判發生轉變。”
“從8月份開始,貿易商在現貨市場基本買不到澳礦了,我們很納悶,往年即使澳礦要保證合同供應量,也多少會在現貨市場放一些貨。”上海的一位貿易商說。
在今年的鐵礦石談判中,澳礦扮演了“絕對的主角”,巴西礦商淡水河谷則聰明地選擇了觀戰。但幾輪談判基本以不歡而散告終,最終雙方都失去了耐心。
但這并未影響澳礦在華銷售。南京鋼鐵集團一位高層曾對“澳礦進口量大減”的報道表示懷疑:“減少?怎么會減少?我們依然在按生產計劃進口。”
目前,隨著去庫存效果明顯、下游需求回升等積極因素顯現,中國鋼鐵業已啟動新一輪復產。因力拓案一度受傷的澳礦,并未失去中國市場的寬闊懷抱。
但力拓的一系列舉動,正暗示著澳礦乃至巴西礦的長協定價機制將被新的方法取代,而新方法將以更靈活的定價方式呈現。短期來看,中國鋼廠似乎獲得了一些勝利,但長遠來說,受傷最大的依然是中國鋼鐵業。因為未來市場的波動并非中國鋼廠所能控制的,對于尚未成熟的中國鋼鐵業,穩定的定價機制似乎是更好的選擇。
實際上,國內主流鋼廠依然不愿意放棄長協合同這塊香餑餑,鞍鋼集團總經理張曉剛就公開支持長協定價機制。
張曉剛的態度并不難理解。長期以來,擁有長協合同的鋼廠,其進口礦價一度比現貨市場低10美元/噸,甚至更多。另外,市場認為鐵礦石價格未來幾年將繼續大漲。瑞銀集團9月1日發表報告稱,中國鋼鐵產能增加將使鐵礦石市場明年出現供應緊張的情況,預測2010年全球鐵礦石長期協議供貨價格可能出現20%的漲幅。
受傷的澳礦暫時退出現貨市場,符合中鋼協“統一價格”的指導思想。但真正受傷的,可能是中國大型鋼鐵企業,他們將為新定價方式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