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想象這樣一個場景:
回到家門口,輕輕按下指紋就能打開門,一眼望去發現家里早已被掃地機器人打掃得干干凈凈了;一進入房間,窗簾就緩緩拉開,空調、熱水器、音響、空氣凈化器瞬間全部自動開啟,仿佛在迎接主人的歸來……
若是放在十多年前,上述場景大概只能在科幻影片里看到。不過近些年,伴隨著技術的成熟與市場需求的進化,諸多帶有“智能”屬性的家居產品已走進千家萬戶,包括電視機、電冰箱、油煙機、馬桶蓋等等,這些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智能家居。
經過數年的摸索和積累,智能家居初步實現了從概念到落地的蛻變;如今,在諸多利好的驅動下,智能家居已然來到了新一輪爆發的前夜,而讀懂這個行業,也便極為必要。
1
所謂智能家居,簡單理解就是借助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將家中的各種設備充分連接到一起,如家電、照明、防盜等設備,形成以住宅為平臺的家居生態體系,使各項家居設備擁有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包括監控、操作、分析等等。
智能家居的興起,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
改革開放至今,伴隨著國民經濟的起飛,我國家居產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從“老三件”到“新三件”的交替,從舊電器進口、散件組裝到自主研發與規?;a,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少數家庭“獨享”到千家萬戶普及,極大地滿足了國人的物質需求,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城鎮冰箱、空調的百戶保有量均超過100臺(見下圖)。
城鎮家庭平均每百戶耐用消費品擁有量
與之相應的,是一大批優秀的家電企業接連涌現。截至目前,在申萬一級家用電器板塊中已有上市家電企業76家,其中不乏格力、美的、老板這樣的知名品牌,它們在引領行業發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然而近幾年,由于我國居民家電消費漸趨飽和,行業增長日益乏力(見下圖)。根據歐睿國際的預測,2021~2024年,我國冰箱冰柜、空氣處理器、衣物護理類三大家電產品銷售額的復合年均增速將分別為3.56%、6.58%和9.49%,均顯著低于2010~2020年的復合年均增速(分別為4.47%、8.92%和9.77%)。這便預示著,未來行業的發展勢必要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
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零售額變化
與此同時,市場需求側也在發生著變化。
按照國際經驗,當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時,居民的消費升級將會步入快車道,而我國則是2015年邁過了8000美元大關,恰好新一輪消費升級浪潮席卷而至,人們越來越追求品質消費,也越來越注重消費體驗。
反映在家電消費上,就是消費者漸漸不再滿足于擁有和使用家電產品,而是要“享受”由家電產品帶來的生活品質進一步提升。比如說,近些年我國勞動者的工作時間普遍都在延長,由此導致家務勞動時間被一再壓縮,或者在結束了一天繁忙工作后回到家里已是疲憊不堪。久而久之,人們開始對于傳統家電有了全新的要求,希望它們能夠以自動化、智能化的方式來讓自己獲得解放,進而更加合理舒適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在這樣的背景下,得益于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日益成熟,自2014年起,以智能家電為代表的智能家居應運而生,它們在傳統家居產品使用功能的基礎上增加了許多附加功能,并且愈發多樣化與個性化。洗碗機、掃地機器人、洗地機等產品不斷走俏,電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品可以被遠程控制,就連空調都開始具備了交互、舒適調節、健康監管等性能。
2
近幾年,我國智能家居市場正呈現高速增長之勢。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6~2019年,我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由620億元增至153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35.1%,2020年即便是受到疫情沖擊,依然實現了11.4%的同比增幅,預計2022年將有望達到2200億元。從市場格局上看,不僅傳統家電龍頭在發力智能家居,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以華為、小米、聯想為代表的科技巨頭,也都在紛紛搶灘,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我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
數據來源:艾媒咨詢,蘇寧金融研究院
那么,除了市場需求變化與技術成熟之外,還有哪些力量驅動著智能家居行業前進呢?
其一,政策利好。
由于智能家居涉及互聯網、信息產業、制造業、建筑業、房地產業、家電業等多個領域,并且符合產業轉型與消費升級的發展潮流,因此近幾年頻頻被高層在各項重量級文件中提及,早在“十三五”規劃中就有了相關部署。而今年發布的“十四五”規劃綱要里又再次提到,“應用感應控制、語音控制、遠程控制等技術手段,發展智能家電、智能照明、智能安防監控、智能音箱、新型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等,開啟全新的智慧家庭生活”,充分彰顯出國家對于智能家居行業的高度重視。發展智能家居,已經成為了推動產業升級、建設數字中國、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抓手。
其二,家電更新換代需求增強。
如前文所說,收入的不斷攀升讓國人對于家居產品的需求升級,類似于“中國游客赴日本搶購智能馬桶蓋”的事件屢現報端。此外,2009年前后期間實施的家電下鄉、以舊換新政策刺激了一大批家電產品需求,考慮到大家電的更新周期一般在10年左右,現階段剛好處于淘汰更換周期,新一輪的潛在需求已悄然釀成,更新換代潮正在啟動。
可以看到的是,近年來國家持續出臺針對家電行業的支持政策,特別是頻頻鼓勵家電產品的“以舊換新”,旨在將促進居民消費與改善生活質量有效結合,繼而帶動供給端的產業恒基,拓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助力“國內大循環”,為智能家居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其三,企業轉型的客觀需要。
創新理論的鼻祖約瑟夫·熊彼特曾說過,無論把多少輛馬車連續相加,都不能造出一輛火車出來;只有從馬車跳到火車的時候,才能取得十倍速的增長。做企業同樣如此,如果只是按照傳統的業務來發展,可能無論怎么努力都無法獲得持續性的大幅度增長,因此必須要打破舒適圈,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家居行業亦不例外,面對近些年市場的漸趨飽和,相關企業的業績普遍承壓,迫切需要開拓新業務板塊來維持高增長,而進軍智能家居賽道就是個不錯的選擇。除了用戶體驗提升之外,如果對比同一品牌、相同技術參數的智能與非智能產品,可以發現智能化能給產品價格帶來一定程度的溢價,從而改善企業經營狀況。
海爾是這方面的代表性案例。早在2006年,海爾便率先布局U-home物聯網智能家居,著力打造家電差異化與智能化;2019年底,海爾圍繞用戶對于生活的需求,基于AI+IoT技術開辦了海爾智家App以及海爾智家體驗云平臺,通過構建智慧家庭語音入口,實現了利用AI操縱全屋智能家電;2020年9月,海爾再度推出“三翼鳥”品牌,旨在為用戶提供智慧家庭的全場景解決方案。也正是因為在智能家居領域的不斷發力,海爾得以打開了新的業務增長極,也被市場賦予了更高的估值。
3
智能家居,絕不只是智能家電這么簡單。
業內普遍認為,智能家居的發展需要經歷三個階段:
先是單品智能階段,智能家居單品功能得到了豐富,但卻是孤立存在,無法做到彼此之間的互聯互通;
再是互聯智能階段,即借助物聯網技術將智能家居產品連接成一個系統,覆蓋人們家庭生活的各個場景;
最后是智慧家庭階段,即充分結合智能家居與人工智能,并進行深度挖掘,最終實現智能家居產品對人類的學習和模擬,繼而提供準時化、個性化、智慧化、人性化的服務。
如此看來,全屋智能化與“萬物互聯”才是智能家居行業的終極形態,相比之下,我們還處于智能家居行業發展的初期,而當前很可能就是突破瓶頸的關鍵時間點。
為什么是當前?
長期以來,由于核心技術、軟硬件等因素的制約,智能家居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始終難以突破瓶頸。不過最近幾年,情況正在發生轉變。
參考天風證券的研究報告,硬件方面,芯片算力的升級、通訊技術的更新、傳感器功能的增強,以及5G基礎設施建設的提速,為智能家居發展提供了底層技術支撐,而芯片、傳感器、WIFI模組等智能硬件設備的價格均維持在低位,為智能家居的普及提供了必要條件;軟件方面,邊緣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衍生出新型IoT系統,為萬物互聯的實現創造了更大的可能性。
當然,近期還發生了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今年6月,華為HarmonyOS2系統正式發布——這是一套全場景的分布式、跨設備操作系統,并不局限于單一硬件設備,其目的正是實現萬物互聯的智能化生活。這當中,智能家居是鴻蒙系統應用的一個重要場景,而全新升級的鴻蒙系統將會為其注入新的內生動力。從目前來看,業內多家龍頭企業都表示后續將深化與華為的合作,增加搭載鴻蒙系統的產品品類。
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已然打開,這里面不僅蘊藏著巨大的商機,還擁有絕佳的投資機遇。或許,智能家居的好戲,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