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2017年初以來,環保政策密集出臺,環保督查力度、廣度也在不斷升級。環保部、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均出臺了相關文件,對環保壓力較大的部分地區和部分行業予以重點關注。針對京津冀周邊城市大氣污染問題,環保部多次提出指導方案,特別是將提出治理“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8市、山西省4市、山東省7市、河南省7市列為重點限產城市,簡稱“2+26”城市。
玻璃行業污染嚴重,環保之路勢在必行,對于玻璃企業來說是一場“福禍相依”的革命。由于玻璃行業多年“粗放型”發展,環保持續發酵無疑是“飛來橫禍”。另外一方面,從玻璃行業長期發展規劃來說,環保促使業界企業生產規范化、先進化并加速了玻璃行業淘汰的節奏。
通過對河北、山西兩省份37家玻璃生產型企業進行調查,發現窯爐開工情況不盡人意,受環保影響,超過半數企業自動退出。河北、山西是環保重點監測地區,兩地區玻璃企業陷入史無前例的窘境。據河北當地部分玻璃生產企業透漏,由于規模較小、環評手續嚴格、資金緊張,企業并無復產計劃,對玻璃行業失去信心。調查過程中發現,部分生產型企業轉換經營模式,擯棄窯爐轉向加工型,甚至不乏有企業跨行步入物流、鋼材銷售等熱門行業。
此次調查發現,國內玻璃企業窯爐主要以電爐、圓爐為主,浮法生產工藝較為普遍。相比鋼廠而言,玻璃窯檢修周期較長,一般為3-5年,有的甚至達到8-10年左右,對粘土磚、鋯剛玉磚、硅線石磚等耐材制品的需求速度放緩。
新常態經濟下,玻璃企業迎來機遇同時又面對新的挑戰,對企業自律性要求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