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鋼結構產業在我國的發展可追溯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在蘇聯的援助下,建設了冶金、造船、飛機等工業鋼結構廠房。改革開放后,建筑鋼結構行業的發展一直處于上升趨勢。2013年至今,隨著裝配式建筑的推進,鋼結構迎來發展新契機。
產量不斷增加技術不斷增強
近年來,隨著我國建筑業企業生產和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建筑業總產值持續增長,鋼結構產值占建筑業總產值的比例總體呈上升趨勢,2020年達到3.07%,但這遠遠落后于國外30%的比例。
近年來鋼結構鼓勵政策陸續出臺,2017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出臺的《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十三五”規劃》和《“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等文件,提出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培育設計、生產、施工一體化龍頭企業,積極發展鋼結構等建筑結構體系。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國鋼結構產量不斷增加。2015—2020年,全國鋼結構產量逐年上升,由5100萬噸增加至8900萬噸。不僅產量上升,技術上也在不斷提高。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國家速滑館等10項鋼結構工程入選“新時代十大鋼結構經典工程”名單。其中,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是代表當今世界鋼結構領先技術的城市超高層,總用鋼量約10萬噸。
行業發展四大問題要關注
行業內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行業集中度較低。2020年,我國鋼結構業務規模前五名的公司所占的市場份額為4.67%,產量為5.77%。而同期,水泥行業前5名企業熟料產能占全行業比重達79%。整體來看,我國鋼結構企業數量較多,但規模大、有影響力的企業較少,具有行業整合能力、節能低耗的大型鋼結構制造企業較少,我國鋼結構行業呈現“大行業、小企業”的特征。
二是中國鋼結構設計理念和技術跟不上世界潮流。很多超高層建筑和具有特殊要求的建筑業務多為國外建筑設計師所攬獲。
三是工業、交通、市政等鋼結構靠前發展,而住宅鋼結構建筑由于存在設計、配套、系統集成等方面的問題,一直遲滯不前。
四是鋼結構研發成本不足,標準及應用規范缺項、滯后,市場運行不規范,投標企業競相壓價導致行業整體盈利能力下降。
鋼結構行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從總體來看,“十四五”期間,裝配式建筑政策利好不斷增大,會促成鋼結構行業的快速發展。因為現在的鋼結構廠房均具備工業化的特性。
鋼結構本身就是裝配式建筑。無論是重型鋼結構還是輕型鋼結構,無論是民用還是市政鋼結構建筑,所用到的各種鋼結構材料及輕型板材均是在工廠加工預制,然后再運到施工現場進行裝配,省時省力,效率高。隨著用戶對鋼結構建筑的要求不斷提高,跨度不斷加大,無柱空間不斷增加,對鋼結構的安全性、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靠傳統的設計拼裝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這就要求鋼結構企業在施工工藝管理和控制系統中用計算機軟件進行輔助管理和設計,不斷提高智能化水平,用科技賦能發展。
比如,安徽中亞鋼結構工程有限公司在建設天長全民健身中心項目時,通過大量的計算機運算,克服現場安裝管理的各種復雜困難因素,實現了《大跨度閉合鋼桁架安裝工法創新》,通過進度、質量、安全可行性多維度評價分析,確定了大跨度閉合鋼桁架的聯立組裝思路,并從人、機、料、法、環出發,采用各類先進技術手段順利達成了進度、質量、安全等多重目標,QC成果獲得了有關部門頒發的創新型成果獎。盡管受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的影響,中亞鋼構近三年來每年仍以32.2%的速度增長。2022年合同額將達到12億元,“十四五”末將達到30億元。
當前我國建筑業正進入轉型階段,國家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模式上推動工程總承包轉型。鋼結構具有綠色環保、可回收、施工周期短、結構安全穩定等特點,符合國家綠色建筑與高質量發展趨勢,定將迎來較好的發展機遇。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產業政策調整及行業趨嚴監管,一些缺乏創新、實力較為薄弱、缺少資質、管理不健全的中小鋼結構企業在競爭中將被逐步淘汰。
2021年10月,中國鋼結構協會發布了《鋼結構行業“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鋼結構行業“十四五”期間發展目標:到2025年年底,全國鋼結構用量達到1.4億噸左右,占全國粗鋼產量比例15%以上,鋼結構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15%以上。到2035年,我國鋼結構建筑應用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鋼結構用鋼量達到每年2.0億噸以上,占粗鋼產量25%以上,鋼結構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逐步達到40%,基本實現鋼結構智能建造?!笆奈濉逼陂g,中國鋼結構行業將會出現一些能夠在設計、安裝、配套部品化等方面引領行業前進方向的大型鋼結構企業。
安徽中亞鋼結構工程有限公司在行業內屬于技術領先的企業,多年來,公司培養出一支高水平、高素質、高層次的技術團隊,為公司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和人力保障,提升了核心競爭力,實現了可持續快速發展之路。未來,公司將緊跟國家產業政策,倡導綠色建筑理念,大力發展鋼結構裝配式建筑,跟隨中國建材集團發展戰略,服務于集團,服務于建材行業,服務于社會,加快技術創新,不斷實現企業持續發展的轉型與升級。
(作者系安徽中亞鋼結構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
本文原載于《中國建材報》7月11日8版